薩迦法王: 心的真實自性、無我、方便與智慧
佛陀的主要教法包括業力法則,也就是教導說我們的生命並非無因而起,不是因為其他眾生或巧合而起,而是因為我們自己的業行而起。我們的一切正面享用,例如慈愛的關係、長壽、良好健康、富裕等,也不是由他人所施予。我們今日得以享受這些美好事物,是因為我們自己過去的善業。同樣的,我們碰見的所有厭惡事物,例如短壽、疾病、貧窮等,也並非由外在眾生所創造出來,而是因我們自己的業行而產生,是因為我們過去所造下的那些惡業。
如果我們真的希望能夠從痛苦中解脫,並能體驗安樂,很重要的就是應當努力造因。不努力種下因,就無法期待會產生任何的果。萬事萬物都必然有其各自完整的因,事物不是自行出現,不會起自錯誤的因,也不會起自不完整的因。所以,我們一切痛苦的根源就是我們自己的惡業。因為不明白實相,不明白心的真實本性,而造下惡業。我們不但未能見到心的真實自性,反而不合道理的執取自我。我們大家都有我執的自然習性,因為我們是如此習慣這麼做,這是我們自無始以來所形成的一種習慣。然而,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檢視,我們是無法找到「我」的。
如果有一個「我」,它若不是名稱、身體,就是心。
首先,名稱本身就是空的,任何人都能以任何名字作稱呼。
身體也是一樣的。我們說「我的身體」,有如我們說「我的房子、我的車、我的家、我的國家……」一樣,就好像身體和「我」是分開的。但是如果我們檢視身體的每一部分,就會發現無法找到任何一個地方或部位稱作「我」或「自我」。身體不過是很多東西合在一起,形成我們執取為身體或「我」的東西。如果我們從頭到腳趾仔細觀察自己,就會發現找不到一個叫「我」的東西。身體不是「我」,因為身體有很多不同的部位。人即使缺乏某些身體的部位,仍然可以存活,所以身體不是「我」。
心也不是。我們認為也許心就是「我」,但事實上心時時刻刻都在改變。心不斷在變化,過去的心已經滅絕,已然消失——已經消失的東西不能被稱作是「我」。未來的心尚未生起,而尚未生起的也不可能是「我」。即使是當下的心也是一直在改變,時時刻刻在改變。嬰兒的心和成人的心非常不同,這些不同的心並非同時發生。心不斷在改變,每一刻都在改變,而不斷改變的東西不可能是「我」。
所以除了名稱、身體、心以外,並沒有一個我。但是由於長久執持的習慣,我們全都具有執取有我的強烈習性。我們不能見到心的真實自性,反而毫無理性緣由的執取有一個我。只要我們仍然如此執取,就像是將一條彩繩誤認作蛇一樣。我們就會一直恐懼焦慮,直到我們明白這不是蛇,只是條繩。只要我們執取有我,就會有痛苦。我執是一切痛苦的根本。我們因為不明白實相,不知道心的實性,而執取有我。
當你[認為]有我,自然就會有「他人」。自他分別就是依託於昭立有一個自我。就像是左和右,如果有右,就必然有左。同樣的,如果有我,就必然有他。當我們有自己和他人的時候,在我們自己、我們的親友這邊就會生起貪,而對與我們不和、與我們有不同見解和不同想法的人就會生起瞋。無明而執取有我的愚癡、貪、瞋等主要三毒,一直將我們拘留在這幻網或輪迴之中。從這三者又生起其它的不淨染垢,例如嫉妒、驕慢等等。當我們具有這些毒和染垢時,我們就創造出業;而當我們造業時,就像是在肥沃土地中播種一般,將會適時結果。我們不斷地造業,並深陷於輪迴存有中。要能完全從輪迴中解脫,就需要能斬斷輪迴根本的智慧,了悟無我的智慧。如此的智慧也有賴於方便法門。
沒有方便的積累,智慧無從生起;而沒有智慧,我們就不會有正確的方便。正如同一隻鳥需要雙翼才能飛翔,我們也需要方便與智慧兩者,以成就正覺。最重要且最有效的方便是基於慈悲,由此生起菩提心或證悟之念,也就是為利一切有情眾生而願證圓滿正覺的真誠願心。當我們有此念時,就能自然得到一切善業。
然而,我們也需要能夠了悟一切現象真實自性的智慧,特別是心的真實自性,因為輪迴和涅槃的根本是心,心確實是一切的根本。怙主佛陀說:「不當耽溺於作惡,應當修習善行,並當調伏自心,這就是佛陀的教法。」過失起自我們狂野的心,我們因而受縛於輪迴、三有流轉之中。佛陀八萬四千法門的目的就是調伏我們的心。畢竟,一切都是心,是心在經歷痛苦,是心在體驗快樂,是心受縛於輪迴,是心獲得解脫或證悟。所以,一旦悟得心的真實自性時,亦會自然了悟所有其它的外內事物。
那麼,什麼是心?如果我們試圖檢視心在何處,我們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它。我們無法指著身體的某一部位說:「這就是我的心」。所以它不在身體裡面,不在身體外面,不是在身體之間。如果某物真的存在,它就一定會有特定的形狀或顏色,但我們無法找出心的形狀或顏色。
所以心的自性即是空性。但當我們說一切皆是空性且不存在的時候,並不是說在世俗約定上不存在。畢竟,是心在造作一切錯誤的事情,是心在做出一切正確的事情,是心在體驗苦……。因此,當然有一個心,我們不是死掉或無意識的,我們是有意識的、活著的眾生,有一個意識的流續。就像是發光的燭光一般,心的明性不斷照耀,心的特性即是明性。我們找不出心有任何形相或顏色,不能在任何地方找到心,然而有一個不斷延續的明性,這就是心的特性。心的兩個面相——明性與空性——是不可分離的,就像是火和其熱是分不開的。明空無別就是心的無作本質。
要體驗如此的境界,很重要的就是首先要完成前行的修持。透過這些修持,我們能夠累積福德。最好是能禪修觀慧。為此,我們需要訓練目前的心,亦即我們因念頭流續而不斷分心的凡俗之心。這樣忙碌且掉舉的心不能成為觀慧的基礎,所以首先我們必須使用正確的法門,以禪定建立基礎。經由禪定,我們努力使自心變得穩定,安置心於穩固的明性和專一無散之中,接著我們才對觀慧作禪修。由此,我們了悟心的實性。要獲得這個了悟,就需要大量的福德,而獲取福德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培養菩提心。
故同時藉由方便和智慧,我們就能悟得心的真實自性。在這了悟的基礎上,連同不斷增長的智慧,我們最終將能獲致完全的了悟,並證得正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