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乘的修行原則是什麼?





問:僅為個人救贖的小乘(Hinayana)道中,“涅槃”(Nirvana)與解脫(Liberation)是四聖諦之一,但在廣大的大乘道中似乎較不重要。

 

 

 


答:是的。這是兩個極端——世俗存在和解脫,前者完全包括在痛苦中,後者已超越它。大乘道教導我們不要落入二者之中,代之的是追溯中道​​:藉由智慧的力量,不住世俗,藉由慈悲的力量,不住解脫。若止於解脫,將無法行動去幫助眾生(sentientbeings)。雖然自己已完全從痛苦中得到自在,但對他人卻無助益。大乘道之證悟佛果——我們稱之為大解脫,不僅從痛苦中解脫,並能幫助無量眾生,這是其主要不同之處。

 


問:大乘的修行原則是什麼?

 


答:三個主要修持:慈心,悲心(compassion)和成佛之心(菩提心Bodhicita)。慈心即希望每一個六道中的眾生都能快樂,悲心是願一切痛苦中的眾生悉能離苦。成佛之心,一般是指願為一切眾生而成佛。這三者非常重要。沒有慈愛心和悲心,成佛之心就不會生起,沒有成佛之心,就不能證得佛果,因此慈心和悲心是必要的。其中以悲心特別重要,悲心是大乘道之初始種子;在途中,它是令稻穀生長之水,最後,它使果實圓熟。因此清楚可知,悲心起於初始,且中途和結尾都非常重要。月稱菩薩(Candrakirti)註解《中觀論》(Madhyamakavatara)時,把敬禮悲心放在最前面。佛陀曾說:“三世一切諸佛均從菩提薩埵所生,而菩提薩埵是由慈心和悲心中所生,特別是由悲心所出。”大乘道之主因即悲心。

 


問:我們如何修持悲心呢?

 


答:首先,研習是一定要的,隨後需禪修。一開始,觀想你的親人並願他們快樂、從痛苦中解脫自在,然後祈你擁有為他們成就的力量,使你有能力做到這些。觀想那些非你親友的人們,最後漸漸普及於一切眾生。事實上,應從思維四種憶念開始,然後皈依,接著觀想你的母親,清楚詳細的想到她對你的慈愛,這些關照都是為了你。當你念及她仍在痛苦中造作苦因,此時,助她之心自會生起,當你希望助她脫離痛苦時,成佛之心生起。最後祈請上師和三寶,願她快樂、無有痛苦。接著用上述方法繼續觀想你的父親、其他眾生及你最壞的敵人。若有困難,想想嗔恨才是你的敵人,它製造了極大的痛苦境地。觀想一切六道眾生,直到能夠毫無私心地對他們生起自然的慈悲心。最後,願藉此修行積聚一切功德,平等利益眾生,以這功德迴向圓滿每一禪修。悲心是最最重要的基礎,應盡可能的多修習。它該是完全地自然——大悲之尊觀世音菩薩,曾在佛經中說:“想得到佛果的行者不需修習太多,只要一種,就是悲心。”

 


悲心的修習有下列三種:

 


一、對眾生的悲心:須先從母親做起,然後旁及其他無量眾生,悉願皆得離苦,祈求能夠幫助他們。

 


二、對法(因緣現象)的悲心:願眾生皆能捨棄痛苦的根本——無明(ignorance)。

 


三、無對象的悲心——無緣大悲(objectless ckmpassion):必須了解,究竟上,所有眾生並非真實存在,眾生是因無明與執著自我而痛苦。

 


問:有情眾生不是真實存在嗎?

 


答:不,事實上眾生並不是真實存在的,乃是因為對自我的執著而生起幻相。因為貪求某些外相,而對別人起反感、嗔恨,只要無明地相信他們真實存在,就繼續封閉在世俗循環中。

 


第三成佛之心(菩提心),是非常重要的修持。一般而言有兩種菩提心:相對和絕對。相對的菩提心(theRelative Enlightment-mind)分為願、行兩種。希望成佛是一種願望,願為眾生成佛,就像盼望一趟旅行一樣,這就是願菩提心。行菩提心像是去旅行了:為達成佛所做一切即行菩提心。所以行菩提心包含一切佛教修持,例如布施(Giving)、持戒(持守道德的行為Moral conduct)、忍辱(Patience)、精進(Vigour)、禪定和般若等六波羅蜜(Six Paramitas注8)。絕對菩提心(the Absolute Enlightment-mind)是了知萬物真實本性即空性(Emptiness)。了解空性即絕對的成佛之心(勝義菩提心)。

 


——摘自薩迦法王訪問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rsighte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