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直​​指法身》-創古仁波切
教授:創古仁波切
地點:香港
時間:2008.05.01(上午)
翻譯:堪布丹傑
整理:永松法師 / 江翰雯
校對:堪布丹傑


 
任何人在任何情況、任何環境之下都可以修持大手印。
十六世大寶法王於歐美弘法時,外國弟子請問:「有哪種法門適合現代人修持,應該翻譯出來?」法王答:「大手印的禪修最殊勝!」
 

 


印度密乘教法興盛時期,曾出八十四大成就者,其中有男有女,工作性質也完全不同;有財力雄厚、忙碌的國王,在繁忙的朝政工作中修持大手印而成就。將一生奉獻給佛法的大學者龍樹菩薩,忙於著作論述利益他人之際,修持大手印也證得成就。噶舉法教源頭帝洛巴祖師,工作單純,每天搗芝麻,也在平凡的工作中證得大手印,由此可證人人皆可透過大手印而成就,不僅利益自己,也利益了他人
 

 

大手印教法俱大利益,容易修持,與工作和生活不相違背,可在工作和生活之中同時修持。
 

 

手印從印度傳到藏地時,主要是噶舉的大師在修持大手印,其中有妻有子的居士馬爾巴大譯師、隱居山洞的瑜伽士密勒日巴以及出家身份的岡波巴大師三人皆在各自的生活中證得大手印成就,三位大師的示現對我們而言是很好的例子,他們是後人的典範。岡波巴之後傳給第一世大寶法王杜松虔巴,之後一脈相傳至今,形成黃金念珠傳承。
 

 

 

第九世大寶法王旺秋多傑寫了三部大手印法本:


 

1. 廣版:《了義海》
2. 中版:《消除無明黑闇》
3. 短版:《直指法身》
 

 

《直​​指法身》包含前行、止觀禪修、覺受生起時該如何、消除障礙的方法、或者修持無進展時的對策等等,內容實用精湛。
 

 

 

若有行者修持此法門生起大信心、大精進,不但自利而且更進一步利他,這是非常好的,但如果沒有這樣的大信心和大精進,也不必沮喪,只要保持基本的興趣,即是邁向斷除輪迴的第一步。
 

 

※ 修持大手印時,動機非常重要,雖然大家對正法已具信心才來到此處聽聞佛法,但是每個人的發心和動機仍有些微不同,

 

例如:
1. 害怕痛苦:因為生活不如意、遇到違緣障礙、生病等等,想要平息痛苦而來修持,有這樣的心很好,但不夠圓滿。
2. 欲求學佛的世俗利益:由於想得到福報、想讓自己變得更好或想比一般人更厲害,這樣的心也不錯,但是到最後會導致「疑」的產生,修了很久可能沒有進展時,就會如此,但沒有進展是因為過去生所造的業果,並非此世的修持沒有用。
3. 出離心:因為厭離輪迴而想要到達解脫,這是非常好的,只是這不過是自利,發心不夠廣大。
4. 菩提心:希望眾生都能離苦得樂,因而發願修持佛法,誓願成就佛道來幫助他人,此清淨動機是最好的發心。
因此我們要向內觀察,自己的動機到底是什麼?
是好的動機還是壞的?或是菩提心?
我等皆凡夫,要真正生起菩提心的確很難,但是我們要不斷提醒自己。千萬不要想「我就是沒有菩提心,再想也沒用」,只要次第修持一定會有進展。
要不斷思維菩提心的利益和不純正發心的過失,如此逐漸就會有改變,唯有強烈的菩提心才會產生清淨圓滿的修持。
 

 

◎ 大手印禪修教授分為:前行、正行、結行
為何需要前行修持?

 

 

目的是培養修法的正確觀念。知道修法有何益處,如此就會有信心,信心會生起精進,最後就會出現果。
◎ 前行又分:共與不共前行。
◎ 共的前行指「轉心四思維」:

 

 

人身難得、死亡無常、因果業力和輪迴過患。
1. 人身難得:人類可持戒、修行,但動物卻不能;地球何其大,但無佛法之處多的很!即使再有佛法的國家,身邊也有很多人不認識佛法,因此應該把握機會好好修持!

 

2. 死亡無常:不要用「未來再修」的想法欺騙自己,因為生命不長久,唯一隻有當下,未來是說不准的。造成死亡的原因何其多,因此要把握當下修持,若能如此,將來回顧自己的一生時,你會深感欣慰:「我真的盡力了,我沒有浪費此生!」
 

3. 因果業力:非常重要的一環!大家都想離苦得樂,可能嗎,當然可能!然而我們要真的深入了解產生快樂的因,也就是一念善心、善語及善行,當自己有自主能力時,要把握行善的任何機會!
什麼是痛苦的因呢?也就是惡念、惡語、惡行,有自主能力時,就要盡力消除苦因,如此在未來就不會痛苦。
對因果業力生起信心之後,進行修持,如此未來就會得到善果。

 

4. 輪迴過患:遭遇逆緣、障礙、疾病等等時,要思維,輪迴本來就是如此!這時要如何呢,應該要修持佛法,因為輪迴的種種痛苦不是偶發的事件,不是無緣無故突然發生的。
 

 

 

◎ 不共前行指「四不共加行」:
皈依大禮拜、淨罪金剛薩埵百字明咒、獻曼達、上師相應法
此四法門為噶舉的傳統,透過這些修持來積福是很重要的。
可在修持四不共加行時同時脩大手印,或者只觀脩大手印也可。若生活繁忙,可修持十七世大寶法王著作的短版四不共加行,但建議在修持四不共加行時同時觀脩大手印!

 

 

 

另有殊勝前行:多多聽聞與思維佛法,依止「如來法教上師」,也就是佛陀親自開示的言教或者後德祖師們所著作的論述等。
 

 

現代是俱大福德的時代,因為馬爾巴大譯師將佛法帶回藏地之後,由於西藏地形群山環繞,佛法無法向外傳揚。然而到了現代,各種佛法開示與影音產品數不勝數,我們亦得以透過影音產品瞻仰圓寂的大師的各種行儀,真是太幸運了!
 

 

◎ 正行:止觀修持
止:又分一般和特別兩種法門。
一般:
1. 不追憶過去
回憶過去的念頭不斷生起時,要修「止」,別理會這些念頭,放下!
2. 不迎接未來
想著未來要做的事,其實有的念頭有意義,有的沒有意義,要修「止」,也就是別期待、別刻意等待任何事發生。
3. 安住當下
別執著當下的念頭,但這並不表示變成如石頭般沒覺性,真正修止時,心是很清明、清楚、覺知的。

 

 

◎ 修止步驟要點:
1. 向根本上師、傳承祖師和本尊祈請,然後安住在虔誠心當中,放下放鬆。
2. 不追憶過去,不迎接未來。
3. 安住在當下。
早上我們說到了清淨的動機,若具備清淨的動機,就會對自他產生巨大利益。我們是凡夫,很難時時具備清淨動機,但也別太自責,因為無始以來我們就有如此習氣,很難一下就斷除。然而我們要認知、面對、轉化這樣的習氣,真正發起菩提心,如此不斷修持之後,菩提心會愈來愈增長,而不正確的發心也會愈來愈少。

 

 

◎ 大手印正行分為:止和觀
 

止禪又分為:共同與特殊(共法和別法)
止禪包含身要和心要。身心是息息相關的,現在是我們的身體控制了心,若能使身體止定,心便會定。

 

 

◎ 身要: 毘盧遮那七支坐法
一. 金剛伽趺座:所謂的「金剛」代表「讓身體穩固」。
二. 挺直脊椎:身體中有許多氣脈,脈中有血和氣在行走,挺直身體後,脈就會直,脈中有氣流動,脈直則氣通。為何如此強調氣脈呢?因為氣猶如馬,心則如騎師,心駕馭著氣在脈中行走,心不靜是因為氣不順,氣不順則是因為脈不直。

 

 

三. 手結定印:雙手要結定印,因為平常我們的手很忙,讓我們生起很多妄念,結定印可幫助平息妄念。
定印即是左手在下,右手在上,放在臍下四指處,例如阿彌陀佛的定印,定印代表平衡的意思。
我們也可結觸地印,也就是雙手平放在膝上。噶舉派心氣無二的一個法門中所觀想的金剛總持所持的就是觸地印。

 

四. 肩膀平松:肩膀要打開,挺胸,不要彎腰駝背,如此可以讓心更清晰。
 

五. 下巴內縮:經典上說「如鉤」,下巴往上的話,妄念會生起,下巴要內縮如鉤,會使心平靜。
 

六. 舌抵上顎:如此便不會分泌太多唾液,唾液太多需要一直吞嚥,心不易安定。
 

七. 眼睛松視:眼睛如同駕駛,看到許多不同外境時,心通常會跟著散亂。要放鬆你的眼睛,凝視鼻尖前四指處的虛空。
信仰大梵天的印度教徒,認為大梵天是世間最高的神,因此禪修時會將眼睛朝上。但大手印禪修則不特別強調這樣的修持。
小乘行者則因為怕心散亂而生煩惱,因此禪修時會往下凝視。
金剛乘行者禪修時則直視前方。

 

 

* 眼睛的要點:
1. 直視前方時自然會因為看到很多對境而分心,但我們不可讓心隨波逐流,跟著這些對境打轉,眼睛雖向外看,心卻是內攝的。
2. 不要太用力,太用力的人要提醒自己放鬆,眼睛太用力有時會產生雙重影像。
3. 閉眼禪修容易昏沈,睜開眼睛禪修有助於心的清明,要如佛像一般,慈悲地看著前方。
* 以七支坐法禪修時,要注意不要用力、或太刻意,身體要放鬆,否則會造成酸痛。西藏最著名的女成就者瑪吉拉尊曾說:「坐姿的要訣就是放鬆四肢。」

 

 

* 「語」的修持方面,則可唱頌悅耳的道歌和祈願文。
* 「心」的修持則要敞開心意。初學者有時容易緊張,反而會產生障礙和身體的疼痛。

 

 

◎ 心要:
一. 心住外法,以外緣為禪修對境。

 

* 為何要先專注於外緣做練習?因為我們平時習慣攀緣外境,所以先以此做練習。
 

A. 專注觀看一般對境:專注能讓心平靜,但觀看時不要忘失覺知,要清楚知道自己在註視物品,知道你看到了對境,但是不對它的形狀和顏色做分別。
 

 

B. 專注觀看淨相:例如看著佛像而安住。
 

 

二. 心住內法,內在專注於起心動念。
A. 觀想嗡啊吽字母而安住

 

B. 九住心
 

 

1. 內住:無念頭而明,雖是短暫的剎那,但是非常清晰,具有覺照力,這即是「明」的狀態,所謂的「明」並非明亮或光亮,而是很清明、清晰
2. 續住:延長安住無念而明的狀態。
3. 安住:內住或續住之後,又生起一念時,要再生起覺照力,把自己拉回,這是覺知的禪修。當你能夠做到不跟隨念頭,也就不需要擔心念頭的生起。

 

4. 調伏(降服自心):在無念中念頭又生起了,這時運用「安住」來安住,但念頭強烈到自心被牽引時,要運用「調伏」的方法,也就是思維禪定的利益,對禪定生起歡喜心,提起正念,把自己拉回來。
5. 寂靜(平靜自心):如運用第四步驟仍不能安住,便可思維「生起惡念的壞處」——即墮入輪迴!惡念實為受苦之因,如此思維、提醒自己,便可提起正念。

 

 

◎ 昏沈:
1. 昏:心不清明
2. 沈
3. 睡

 

 

◎ 掉舉:
1. 因為好的際遇而過度欣喜
2. 因為不好的際遇而後悔或難過

 

 

◎ 如何對治昏沈?
1. 觀想對治法:觀想心輪有一朵燦爛明亮的白色八瓣蓮花,中間有一小光點,觀想光點從身體中央一路上升,到達頭頂。之後心就專注在此光點上,如此能夠振奮精神。
2. 具體行為對治法:衣服穿薄一點,保持身體涼快、調亮燈光、打開窗戶等。
3. 動機對治法:思維行善法的功德,修持禪定的利益,憶持佛陀的功德。

 

 

◎ 如何對治興奮或低落的掉舉心?
1. 觀想對治法:觀想心輪有一朵黑色的三瓣蓮花,中間有一小黑點,從心間一直下降到臀部和座墊之間,然後將心專注在此黑點上,如此可使心收攝回來,使心平靜。
2. 具體行為對治法:穿暖和的衣物,房間光線調暗一點。
3. 動機對治法:思維輪迴過患、死亡無常和下三道惡業的痛苦等。

 

 

C 心住呼吸(出入息)
妄念太多時,可以依呼吸而安住,大乘、小乘和金剛乘修持出入息的方法各有不同。但現在我們要學的主要有兩個:
1. 數呼吸的次數,或說覺知氣息的呼出與吸入。不需數出聲,只要覺知即可。
2. 三段呼吸法,也就是吸入、持氣、呼出,三段都自然平均,心專注於嗡啊吽:
吸氣時想「嗡」,持氣時想「啊」,呼氣時想「吽」,不用念出聲,也不需要觀想字母,只要心中想著即可。
3. 持中氣,將氣吸入到肚臍四指以下,先持住,專注在肚臍四指以下,之後就自然地呼吸即可。
* 止的梵文是奢摩他(Shamatha),觀是毘婆舍那(Vipashana),大小乘皆用這兩個名相,但是修持方法不同。
* 金剛乘的止定修的主要是心的平靜、禪定,也稱「三摩地」。

 

 

◎ 修持止觀的利益:
一. 修持「止」會產生神通和其它各種功德,身體也會健康,但由於缺乏智慧的觀照,無法真正消除煩惱,所以無法究竟解脫。

 

 

二. 修持「觀」則會生起智慧,但要從修「止」的基礎開始,心專注平靜,在止中起觀,如此才能生起智慧,究竟功德才會開展。
 

 

◎ QA問答:
Q:三段呼吸法中想著嗡阿吽時,需要觀想字母嗎?
A:此時不需觀想字母,毋須觀顏色或形狀,只要覺知此三字母,這種方法稱為「金剛念誦」。
Q:運用安住的技巧之後,強烈的念頭和煩​​惱,例如瞋恨仍無法平息,這時該如何?
A:念頭生起是很自然的,別自責或覺得這種狀態不好,我們是凡夫,這種狀態是很自然的,最好的方法是持續地練習「止」,煩惱以後一定會消除。強烈的念頭生起時,亦可利用其它對治法:
1. 自他平等:思維自己與他人都相同,都希望離苦得樂。要對他人感同身受。
2. 自他相換:用自己的快樂交換他人的痛苦,承擔他人的痛苦。
Q:每天規定的功課是要打坐一個小時,腿痛的時候,到底要忍下去還是可以不要忍?
A:一般來說是習慣了就好,但也不需要硬撐,如果真的忍受不了,就站起來舒鬆一下。
Q:內住之後可以續住,但如何延長續住的時間?
A:初學者也能做到內住的,這種無念且清明的狀態每個人都有,只要察覺這些剎那,然後安住,再將這樣的安住經驗延長,就是續住。
按照正確的身要和心要禪修之後,就會覺察到無念且清明的剎那,這是一種「體驗」,之後就憶持這樣的體驗,持續不斷地練習禪修,如此就能延長續住的時間。
Q:念頭生起後,察覺了並安住,然後就會有無念的狀態,但之後有時就會覺得自己陷入昏沈,如何分辨「無念」和「昏沈」?
A:所謂的無念就是沒有妄念紛飛,但卻是清明的,而昏沈則是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到最後甚至睡著了,這是需要對治的。
Q:聽說修定時,有的人會走火入魔,因此禪修時也很怕自己會這樣,應該要怎麼辦呢?
A:不用害怕,禪修的時候記得要抓住重點,也就是記得身要和心要,不要太用力,也要察覺自己的動機,是不是嫉妒或好勝等負面的發心,這樣的話就不必怕走火入魔。
Q:想睡覺時,可不可以就看著想睡覺的心,安住,然後睡著了也可以?
A:看著想睡的心時,如果是清晰的就很好,但若沒有真正抓住這一念心來安住,到最後卻不小心睡著了,這樣並非是禪修。
Q:南傳與密乘的止、觀禪法有何不同?
A:無論是大乘、南傳或密乘的止禪部分,技巧雖有所不同,但是目標卻是一樣的,都是要讓心得到平靜。
觀的部分來說,南傳的禪修法門,以四念住(身、受、心、法)為主。而密乘則強調直觀自心明空不二之本智。
Q:寧瑪派的修持很重視上師的加持和對傳承的祈請,請問噶舉派的作法也是如此嗎?
A:藏傳佛教都很重視上師和傳承的加持,所以要修上師相應法。修持上師相應法的原因是,行者俱有虔誠心的話,便會讓修持很清晰、穩定,因此四不共加行中就含括了上師相應法。
就像昨天所說的,大家進入佛門,​​有心修持大手印、真正進入禪修,這是非常好的。任何修持最重要的是動機,動機純正的話,修持過程就會很好,否則就不會有很好的修持和果實。

 

 

 

我們都想要好好修持,但我們是凡夫,總會有動機不良和發心較小的時候,所謂發心較小就是只想到自己要快樂、只想到自己的利益。因此我們要小心檢視自己,來到這裡的第一天發了什麼心,現在發的又是什麼心,如果還有一念想要利益他人的心,那很好,應該繼續保持;如果有不清淨的動機也別沮喪,凡夫本來就是這樣,只是要不斷修持去轉化。
初學者一開始可能需要努力造作才能生起菩提心,但慢慢培養之後,就能夠自然地生起菩提心。

 

 

◎ 前行:共同與不共的修持
經典上曾說:「前行比正行法深奧」,這並非表示正行不深奧,而是說前行是正行的基礎,基礎不穩,就不可能把正行修持好。

 

 

◎ 禪修正行:止觀禪修
一、修止禪的目的:
禪修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證得空性或觀禪的部分。但因為無始以來我們的妄念很多,使心無法安定,因此,為了讓心定下來,以便之後能夠起「觀」,要先修持「止」。
二、止禪修持的要點:身要和心要
三、比較止禪和觀禪的不同:

 

 

◎ 止即是心穩定的狀態,透過種種方法讓心穩定得到三摩地、讓心平靜下來的方式。
※ 修定的時候要注意正念和覺知。

 

 

◎ 心又分心王與心所
以正念(心所)觀照這念心(心王),同時保持覺知,看心有否散亂、是否保持平定。
修止禪時,並非一下就能靜下來,馬上就能入定,而是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才能真正入定。

 

 

◎ 修止禪的體驗:
第一階段如同湍急的瀑布:妄念非常多,猶如湍急的瀑布。水好比我們的妄念,我們平時並沒有覺察自己念頭這麼多,但是心一靜下來時就看到了。
第二階段如緩慢的恒河水:還是有念頭生起,但是比瀑布和緩多了。
第三階段如平靜不動的大海:這時心已得到止定。
※ 練習止禪時,慢慢會有這些經驗產生,止禪穩定後就能修觀禪。

 

 

◎ 止禪和觀禪的不同:
止禪是心的平靜,當中沒有智慧的明分,但起觀時則有智慧的部分,也就是實際對法性、心性或實相有直接清晰的明白,此即稱為勝觀。

 

 

◎ 如何修持觀禪:
一、 比量:理論和邏輯推理的方式。
二、 現量:直接體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比量:也就是思維、推理的方式,透過研讀、思維空性的道理與邏輯去了解空性,這是透過作意來進行理解。
二、 現量:直接體會心性,也就是大手印禪修直接觀看心性的方式。
佛陀開示的殊勝法教,在印度開始興盛,之後又傳到藏地,但是佛陀在菩提樹下到底證到了什麼?
他所證得的是殊勝的勝觀,若直接告訴他人,一開始大眾是聽不懂的。
因此證得勝觀後一個星期,佛陀都沒有說法,之後大梵天和帝釋天手持千幅法輪和右旋法螺,向佛陀請法,佛陀於是開始教化眾生、根據眾生根器而宣說法教,否則眾生會無法理解。

 

 

◎ 初轉法輪:佛陀的首次開示,當時演說了四聖諦,也就是「苦、集、滅、道」。
苦諦:一切都是苦,我們都想要消除痛苦,但光是嘴上說要消除痛苦是沒有用的,若真的要消除痛苦,就要先知道苦因(集諦)。
集諦:痛苦的根源就是業與煩惱。
滅諦:消除了業與煩惱,痛苦就會消除;若想消除業與煩惱,就要先消除「我執」。
道諦:但是光說「沒有我」是沒有用的,要真正修持觀禪才能看到「無我」,去除了我執,就不會有煩惱、惡業和痛苦。

 

 

 

◎ 四聖諦的重點:沒有真實的我存在
這裡說的是「無我」,我們如何了解「無我」?要透過身與心來了解。

 

※ 身:我們都執著身體是「我」,然而透過觀察,我們會發現沒有一個真正的身體是「我」。
佛陀說,「我」是五蘊和合而成(色受想行識),例如身體就稱為「色蘊」。我們都認為五蘊加起來是我,但細細觀察其實是找不到的。

 

 

我們認為頭、手、筋骨等等合起來是我,但如果一個個仔細找,實在找不到真實存​​在的部位,那又如何說哪個部位是「我」?身體最細微的元素稱為「微塵」,微塵又可再細分,直到最後完全沒有真實存在,因此可推知沒有一個「我」可執著。
 

 

※ 心:也許身體不是我,但我們總還是認為心是真的,心是我。
我們可把心分為過去、現在、未來,但是過去心已過,未來心未生起,當下的心剎那即逝,根本無法定義何謂「現在」,因為,這個當下剎那又可繼續切分為過去和未來,我們無法找到任何一個真實的心存在,所以推知心也不真實存在。

 

 

※ 時間存在嗎?
我們可以把一年分為365天,一天分成24小時,一小時又分60分鐘,一分鐘又分成60秒,如此繼續切分下去,我們會發現,連最細微的時間也不存在。

 

 

※ 我們可以從外在的色蘊開始分析,之後連內在心的剎那也找不到「我」,我們就會知道,沒有真實的「我」存在。
 

 

※ 一般而言,我們都執著身或心是「我」,接著就會執著「我的」。
舉例而言,在手錶店中看到手錶掉在地上,不會有什麼感覺,但是當你買了手錶,這隻手表掉到地上時,你就會覺得很心疼,為什麼?因為你有強烈的執著。其實自己的手錶和他人的手錶並沒有不同,兩者都一樣,只是因為認為是「我的」,就產生了痛苦。
如果能了解「無我」,痛苦和煩惱就會減少。

 

 

◎ 二轉法輪:佛陀第二次說法。開演的內容愈來愈深奧,依根器不同而宣說了無相法輪或空性的道理,也就是說,萬法本質是空性的,不真實存在。
 

 

二轉法輪經教最著名的是《般若波羅蜜經》,又分廣、中、略等版本,其中最簡短的是《心經》。
《心經》中說道:無眼、耳、鼻、舌、身、意,這一切的本質皆為空性。不了解時,我們會以為外境是實有的,於是生起貪著等煩惱,貪著等生起後就會感到痛苦,為了消除眾生的痛苦,佛陀於是開示了空性的義理。
直接講說「無我」與「空性」,一般人很難理解,因此後世龍樹菩薩和許多大班智達等等,便藉由邏輯思維來闡釋這些道理,那爛陀佛學院僧眾也不斷經由辯論分析來確認空性的道理。
要聽聞、思維空性的理論,對空性的概念要清楚,先打下理論基礎再接受實修的指引,這時就會明白。

 

 

※ 什麼是空性?外境都是相對而起的,並無實質存在。
 

 

※ 長香與短香的比喻:
 

這裡有兩支香,有長有短,這是因為有比較而有長短之分,若拿掉短的那一支香,另外取一支更長的,原本長的就會變成短的,但之前我們卻認為它是長的,認為它是長的是因為跟短的做比較;若與更長的香相比,它卻是短的。
因此,長短並不真實存在,是因為經過比較我們才執著長短。同理,好壞、美醜、善惡等等都是源自於比較。
另一個例子是所謂的彼岸或此岸,在河的這一邊會說這裡是此岸,對面是彼岸,渡過河之後又會說原來那一邊是彼岸,而原來的彼岸又變成此岸了。因此,此岸、彼岸,這邊、那邊都是相對比較出來,而並非真實存在的。
論師們就是用這種邏輯的比較來告訴我們,萬法沒有實質存在,是相對的。

 

 

※ 以超乎一與多來了解空性
舉例而言:手。
這是我的手,那是她的手,我們認為我們的手真實存在,但仔細觀察手的概念,大拇指是手嗎?食指是手嗎?手的皮膚是手嗎?
手的概念由很多部分組合而生,無法獨自存在或自己存在,實際上手的「概念」並不存在。但我們還是認為:我還是有指頭啊,我們可以繼續分析,指甲是大拇指嗎?不是!我們若繼續解析下去,就會發現,其實並沒有實體的東西存在,這些都是許多部分聚集起來的,所以沒有「真實」的存在。
我們也可以用這樣的方法來分析「腳」,跟「手」的道理是一樣的,身體的所有部份都可以這樣來分析。

 

 

※ 一般人對空性的誤解:空空的,什麼也沒有,死板板的空性
 

※ 空性的真正意義:空性是活潑的,展現了萬法的顯相,但是顯相是空性的。例如我們的手,雖不存在,卻可看到、感受到。還有夢境、電視等等例子都可以讓我們理解空性。萬法的本質是空性,但卻有所顯現,空與顯是不相違背的。
這就是二轉法輪空性的道理,這個世界中顯相萬萬千千,但一切顯相的本質是空性的。

 

 

◎ 三轉法輪:
初轉法輪說「無我」,二轉法輪闡釋了萬法性空,三轉法輪時,佛陀則解釋所謂的空性並非「空空的空性」,空性中可產生佛的功德、智慧和明覺的部分,我們稱之為如來藏或佛性,而成佛的因我們每一個人都有。
梵文中,如來(tathagata)也稱善逝(sugata)。 「如來」意義是:透過修持而到達善的彼岸,得到究竟快樂。我們也可以做到嗎,可以!因為我們都具備如來藏,成佛的種子就在自心中,「心」並非空空如也,而是具備了大智慧,我們稱之為如來藏 (tathagatagarbha)。
精進研讀、修持佛法(空性),就能開展佛性,證得佛的果位。三轉法輪中最重要的經典是《寶性論》,其中所闡釋的就是心的本質雖是空性,卻具備力量和智慧,此即「如來藏」。

 

 

◎ 佛典又分為顯乘、密乘:
藏傳佛教大藏經甘珠爾,包含佛陀開示的顯經和續典(密續)
顯經:以三次轉法輪的開示為主。
續典:主要分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及無上瑜伽部。大手印禪修屬於無上瑜伽部的修持。
顯經和密續所闡釋的重點皆是空性和如來藏的道理,兩者本質相同,相異之處僅在於禪修技巧的不同。
無上瑜伽部的大手印修持著重的不是外在的相,無論外在是否為空性,此處主要禪修的焦點是自己的心;我們都有情緒,無論是喜歡或討厭,高興或不高興,這些情緒都是心,所以大手印強調心的修持。
外相的空性可以透過理論來思維,從外相我們凡夫很難內證空性,所以大手印禪修是朝內看,去看心的空性,內外不同,內心好像存在,好像有很多念頭,但這些都是法界空性自顯的顏色,沒有真實存在。我們觀看到內在的空性,念頭似乎有生起,但又抓不到。

 

 

※ 顯乘:以思維、研究、分析的方式,透過比度與邏輯來理解空性。
 

※ 密乘:直接體證心性。
顯乘與密乘兩者方式不同,但意義相同。

 

※ 直接體證心性部分:直接觀看這一念心,有形狀、顏色嗎?在哪裡?要直接去觀看而不是思維。例如鳥類或昆蟲學家要進行研究時,不能光是思考而不行動,而是要直接去觀察這些生物,在哪裡睡覺、吃什麼食物,做什麼活動等等。
若能直接體會這一念心,就能證悟到心性、法性,這個方法就稱為「直接體證的觀修方式」。

 

 

※ 觀察自性、直接體會的禪修練習:
一、 止定觀照
二、 動念觀照

 

 

※ 止定觀照與動念觀照的要點:
同樣先持守正確身要,但此處的不同點是,眼睛要稍微往前或上看。
先思維前行,然後讓心放鬆,先練習止禪,心定後,有了覺照和清晰的心,再起觀。
一、 止定觀照:安住之後,起觀,看看安住的心何處來、何處去,體會它、感受它,我們找不到安住之心,因為心的本質是空性的。
我們以為心是真實的,因為我們沒有靜下來看,如果靜下來看,就會發現念頭不在那兒。

 

※ 要真實去體會,而不是用理智思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arsighted 的頭像
    farsighted

    江秋旺膜的部落格

    farsighte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