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師的加持與接近上師
宗薩欽哲仁波切翻譯:周素卿馬君美
說實話,我想我不是一個適合談有關對上師虔誠心的人,因為我沒有虔誠心。 這不是因為我的老師們有任何缺陷,完全因為我缺乏了一些東西。 相信我,我的自我這麼強,而虔誠心對自我而言是個壞消息;但另一方面,我研究過虔誠心,所以可能對它有一些理論上的知識。
●為何需要虔誠心?
為何需要虔誠心呢? 因為我們要成佛。 某方面來說,成佛可以很簡單的理解為從某些糾纏和執著中解脫出來。 一直到我們脫離了這些糾纏和習氣之前,我們將無止盡的徘徊在輪迴中,經歷各種的焦慮和痛苦等等。
這些痛苦的原因是我們基本的不安全感,我們總是懷疑自己存在與否。 自我或對自我的執著,對於它本身的存在完全沒有安全感。 自我可能顯得很堅強,但實際上卻很不穩固。 當然我們不會有意識地問這種問題,但潛意識裡我們總是對自己的存在感到不安全。
我們試著用一些事物,像是朋友、金錢、地位及權利,以及我們每天所做的事件,例如看電視或購物,來證明及確定自己的存在。 試著自己一人坐在屋裡,什麼事都絕對不做,早晚你的手就會開始找遙控器或報紙。 我們需要被佔據,我們需要忙碌,如果不忙碌就覺得不安全。
奇怪的是,自我不斷的尋找打擾,然而打擾本身又成了一個問題,它不但沒有幫我們安心,反而增加不安全感。 我們執著這些打擾,且發展成另一種習性,一旦它成為一種習性,就很難去除,為了去除這個新習性,我們就必鬚髮展出另一個習性。 這就是事情演變的方式。
為了破壞這種習性,佛陀教導我們許多不同的方法,其中有些是非常技巧的方便法門,像是利用和情緒作朋友來克服它。 釋迦牟尼佛說的一個字,就可以使我們從這些束縛和習性中解脫出來。 例如無常的教授,我們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內,聽到有關無常、人身難得以及慈悲,就企圖忽視這些被認為非常簡單而且初步的教授,但這是因為我們沒有真正的了解它。
●修心修道的精髓是證得無我的智慧。 證悟這樣的智慧之前,我們都不了解佛陀教授的精義。
為了證得這種智慧,首先要使自己的心有彈性、可以被塑造——也就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心。 如寂天菩薩所說,如果你想要很舒服的走路,有兩種可能的解決辦法,一者將整個大地覆蓋上皮革——但這非常困難;或者只要穿上一雙皮鞋,即可達到相同的效果。 同樣的,要訓練及降服每一種煩惱,或者依照自己的願望來改變世界是困難的。 事實上,心是一切經驗的基礎,這也就是為何佛教強調修心,要使心能夠被塑造並具有彈性。
只是心具有彈性仍然不夠,還必須了解心的本性,這非常困難,因為這要了解無我的智慧。 無始以來我們即在輪迴裡,我們的習性很強,完全被迷惑住了,因此這種智慧很難展現。
那怎麼辦呢? 只有一個方法可以得到這種智慧——累積功德。 如何累積功德呢? 根據一般佛教的看法,累積功德的方法是要具備出離心,思量無常,克制加強自我的因和緣,致力增加智慧的因和緣,避免傷害其他眾生等等。 大乘是藉由對眾生的慈悲來累積功德。
簡短而言,成佛需要智慧;智慧需要有功德。 如何有功德呢? 根據大乘,必須有慈悲心及菩提心,希望一切眾生得到解脫和自由。
●上師的加持金剛乘以具有許多善巧和方便聞名,其中有些很簡單,最重要的一項是「淨觀」,對上師的虔誠心是淨觀的精髓。 勝樂金剛續的註釋中說:「透過上師的加持和慈悲,可以在一剎那得到大樂、證悟空性以及輪涅合一。」這段話就是談佛性。
佛教最究竟的教授說,你具有佛性;換句話說,你已經具備完整佛陀的品質,但你需要認知這件事,因為無法認知,所以你才在輪迴中飄蕩。 根據龍樹的講法,佛沒有說需要捨棄輪迴才能成佛,佛是說你需要見到輪迴即是空性,輪迴沒有真實存在的本質,這和說你需要認知到自己基本的佛性是一樣的。
有許多不同的方法來認知內在的佛,其中最快、最容易的是接受上師的加持,這是為什麼需要對上師有虔誠心。
例如,你可能正在作惡夢,夢中有個惡魔,突然間,有人對你潑了一桶冷水,你醒來了,冷水並不真的使惡魔消失,因為從一開始就沒有惡魔,這只是一個夢。 但另一方面,作惡夢時,你的痛苦是真實的,這個對你潑冷水的人是真的非常仁慈和特別。 如果你有很多功德,你就可以遇到這樣的人,對你潑冷水;反之,如果你沒有功德,你可能永遠無法從惡夢中醒來。
上師的傳承開 ??始於金剛持或普賢王如來,老師告訴我們,金剛持或普賢王如來就是我們心的本性。 也就是說當我們往上追溯這個傳承,最後找到的是我們的心,也就是自己的本性。 上師並不是一個全能的教父,需要崇拜及服從,最重要的是要了解上師是自己佛性的顯現。
在普通的情況,我們可以說上師告訴你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 小孩可能不知道熱鐵會灼傷人,所以他的父親會告訴他,並保護他不被灼傷。 上師告訴你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的時候,也是為了保護你。
在金剛乘,上師所做的更重要。 你一定已經聽過很多次了,你的身、語、意和五蘊,從無始以來就是清淨的,但我們不能證得。 如敦珠仁波切所說:「正因為真理這麼簡單,所以人們無法了解;像是我們的睫毛,它這麼靠近,以致於無法看見它。」不能認知的原因是缺乏功德,上師的角色是給予我們灌頂,並介紹這種清淨—最後,直接指出心的本性。
●檢視上師偉大的持明吉美林巴曾說:「剛開始時,先分析上師是很重要的。」如我之前所言,我們與生俱來就是非常沒有安全感的人,因此很容易成為獵物。 我們製造了各式各樣的錯誤,以致於最後難以解決。
開始跟隨一位上師之前,應該對佛法先有很好的了解。 我並不是說你要完全了解,但至少要有一些認識。 你應該分析、懷疑、批判、爭辯,並試著利用邏輯和思考的方法找尋錯誤。
但當你在做這些的時候,不應該像新聞記者尋找錯誤一樣,這裡的目的是找尋道路,不是找尋錯誤。 所以在研讀佛教時,應該想想這條道路是否適合你? 是否有意義? 這非常重要。
舉個例子,假設我們要去紐約,雇了一個導遊,我們至少對紐約在哪裡應該有點概念。 去找個導遊,但自己卻完全不知道紐約在東方、南方或西方,這是我所謂的「靈感的疾病」。 只是找一個外貌、談吐以及行為具有吸引力的導遊是不夠的。 你應該對紐約在哪里至少有一些知識,如果在旅行的途中,導遊有些怪異的舉動,你會覺得還好,因為你知道自己是往正確的方向前進,他可能引導你走陌生或崎嶇的道路,但只要你知道自己往正確的方向前進,就沒有問題。
另一方面,如果你完全不知道路徑,你就不得不完全信任一個聲稱他了解一切的導遊。 如果你有很多功德,你可能意外的找到一個可以信任的導遊,真的到達紐約,但如果我是你,我不會完全信任這種意外的成功。 先分析這條道路,然後如果喜歡 ??的話,你可以有一個、百個或千個上師。
●接近上師接下來要怎麼做呢? 一位偉大的薩迦派大師蔣揚嘉程說:「首先必須思考、深思熟慮,製造出虔誠心。」需要造作出虔誠心,也就是視上師為佛,使自己相信這件事。 過一陣子,到了第二階段,你會沒有困難的看上師是佛。 最後,在第三階段,你會證悟到自己就是佛。 這是金剛乘特別的方法。
如我剛開始所說,我沒有真正的虔誠心,沒有視上師為佛,但我試著這樣去思考、去想他是佛,這就是造作或捏造的虔誠心。 開始時,認為所有我們看到上師的錯誤,都只是自己的投射,真實的情況是上師具有所有佛的品質,上師是佛、法、僧,他是一切。
這樣一遍又一遍的思維,也許你會覺得無意義,但實際上這非常邏輯的——畢竟一切唯心。 因為自己的染污,所以一開始很難視上師是佛,我們必須一再的練習來習慣它,然後一定可以如此運作。
寂天菩薩曾說:「如果習慣了某事,這世界就沒有什麼困難的。」假設你生命中第一次走進酒吧,介紹認識了某人,因為以往業力的牽引,此人持續的給你有關混合不同的飲料的灌頂、口訣和教授,龍舌蘭酒加檸檬,不甜和甜的馬丁尼——飲料的各種細節。
你是個非常虔誠和精進的學生,你練習喝酒。 剛開始,酒會燒傷喉嚨、傷害胃、也會醉,令你嘔吐,隔天早上醒來時還頭疼。 但你以很大的熱誠持續這樣做,這就是所謂的加行。 你不斷的去找這個人,即使有時候他讓你覺得難受,也不在乎,你是個非常精進的學生。 直到有一天你的心和他的心合而為一:你知道所有有關酒的事,你知道如何飲酒。 在這件事上,你是一個完美的飲酒傳承持有人,你可以開始教導別人了。
●上師的全面性我們認為上師只能給予教授,只對某些特定的事情是好的,但對頭疼或其它問題則未必如此,這種想法不對。 任何問題,都可向上師祈禱,接受他的加持,使自己由其中獲得自由。 在一部密續中談到:「多年修持生起次第以及圓滿次第,或者多年持咒,皆比不上剎那憶念上師。」
跟隨上師,你的行為應該如何呢? 你可以將規範穿著、有規矩、有禮貌等等當成供養,但這並不真的重要。 有兩件事非常重要,應該永遠不忘記,第一是不應該驕傲,因為你是來學習,來接受教授,來尋找菩提的。 西藏諺語說:「驕傲的人就像石頭一樣。」不論你對它倒多少水,它永遠不會濕透。 驕傲就無法學習,所以調整到謙虛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是永遠不要錯失累積功德的機會,具有功德非常重要。 看電影時,如果你不知道那是一場電影,而以為是真實的,那你就會感受到各種情緒的傷痛,但如果旁邊有一個人告訴你:「這只是一場電影。」從那時起,你將從這種迷惑中獲得自由。 另一方面,如果你沒有功德,當身旁的人告訴你說:「嘿,這只是一場電影。」的時候,正好背後有人很大聲咳嗽,於是你沒有聽到身旁的人所說的話,於是錯過了了解的機會—這是因為沒有功德。
如果沒有功德,自我總是準備好依照自己的的方式來解釋事情,既或老師給你最重要的教授,你還是按照自己的方式來解釋它。
因此在這方面,與其試著比自我更聰明,還不如累積功德。 如何累積呢? 有許多不同的方法,你可以帶個領帶,看起來很帥,然後想:「這是對老師的供養。」如果你在晚上開車,看到街燈時,可以立刻觀想這些成為對上師的供燈。 如果自己無法做,而你看到別人這樣做,至少隨喜別人所做的。 有許多可以做的事。 敦珠仁波切說:「累積功德非常簡單,事實上,這比累積不善行更容易。」
我們需要崇高廣闊的態度,虔誠心是很廣闊的。 我想如果你有真正的虔誠心,每一件事都可以被視為是上師的示現。
(注:本文翻譯自2000年11月份Shambhala Sun雜誌〈 www.shambhalasun.com 〉,獲得宗薩欽哲仁波切及該雜誌的允許而刊在本網站上。這篇有關虔誠心的演講,是宗薩欽哲仁波切1996年於美國科羅拉多州波達市,頂果欽哲仁波切圓寂紀念會上所講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