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你可以更慈悲》第二部正行 第一.下等根器眾生的修道
 

作者: 頂果欽哲法王 著

第二部正行

 

在七個前行主題之後,第二部分是正行,為具有下等、中等、上等根器的眾生解釋修行的道路。
 

第一,下等根器眾生的修道
 

 

此由放棄惡行所構成;而放棄惡行乃是出於懼怕充斥於輪迴下三道的痛苦。
 

8
佛陀教導,
下三道無可忍耐之痛苦,
乃是不善業之果。
因此,即使失去生命也絕不從事不善業,
乃是菩薩的修行。

 

 

一旦你皈依三寶,行止符合三寶的教法是重要的。不論發生了什麼事,不斷努力去從事更多正面、具有利益的行為,避免從事任何負面的行為。積極地從事十善業,避免從事十不善業。舉例來說,這不只代表避免殺業,也要去護生、去救贖即將被屠宰的牲畜,去釋放被捕捉的魚只等等。
 

 

有四種不善法(black dharmas)要避免,四種善法(white dharmas)要持守。這四種不善法是:(1)欺騙那些值得敬重的人;(2)使某個人懷疑其善行的價值而感到悲傷;(3)去批評低毀聖哲;(4)欺瞞自己的過失和品質,並且欺詐他人。

 


四種善法是:(1)即使冒著生命的危險也不說謊;(2)敬重讚美菩薩;(3)不欺詐,仁慈對待一切眾生;(4)帶領一切眾生走上證悟道。
 

 

懺悔你所犯下的每一個惡行,即使是在睡夢中所犯下的惡行。不要為瞭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行止而感到迷惑。努力使你的行為符合上師的教導。據說,阿底峽尊者從未讓一天度過而不懺悔他可能犯下的惡行。一旦懺悔之後,惡業就相對地容易被清淨。
造作許多惡業的人,即使他富裕有權勢,仍將無法避免墮入輪迴的下三道。從事許多善業的人,即使是最卑微的乞丐,將在一切諸佛的帶領之下,從中陰前往西方極樂淨土,或投生上三道。如俗話所說的:

 

 

善業惡業,
報應不爽。
死亡時所發生的事情
符合你的所作所為。
如果你的行為良善有益,
將有安樂,投生三善道。
如果你的行為邪惡有害,
將有痛苦,投生三惡趣。
此時此刻,
在你能夠選擇快樂或痛苦的時候
切勿沉溺於惡行,
竭盡所能地行善,
不論其大小。

 

 

沒有一個行為會消失得不留痕跡。諸如殺生等惡業所製造的印記永遠不會消失,直到你嚐到它不可避免的業果,或用正面的對治解藥來抵銷它為止48。另一方面,即使是供養一朵花給三寶,或念誦一次六字明咒(或“嘛呢咒”,Manimantra),都能夠帶來不可思議的功德。因此同樣的,即使是看似最微不足道的惡行,都會有一個惡果——因此應該立即被清淨。
 

 

 

48.關於因果業報的法則,要記住四件事情:(1)業果是確定不爽的;(2)業果容易增長;(3)你所經驗到的任何事物,沒有一個不是你過去行為的結果;(4)你的行為所播下的業的種子,絕對不會被消耗,也絕對不會自行消失。
 

 

佛陀的所有教法都說,每一個行為都有一個結果。這是因果業報不爽的法則。
 

 

一些人認為,行為不會帶來業果,即使是一個殺害了數千人的兇手,也不會面對業果。他們爭論,地獄道不會真正地存在,因為從來沒有人從地獄回來告訴我們地獄的情況。他們把因果業報之無謬駁為捏造虛構,否認有前世和來生。然而,他們完全錯誤。目前,與其相信你有限的看法,何不依止佛陀的智慧?佛陀洞見一切眾生之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你可以信賴佛陀的話語。舉例來說,諸佛曾經讚美念誦一次嘛呢咒的利益,但如果你對那些利益存有疑慮,或認為持咒的結果要等到數劫之後才會顯現,那麼你只是讓自己離證悟更加遙遠。
 

 

懷疑和猶豫是達到共與不共之成就的主要障礙。如果你懷疑上師,你將無法領受他的加持。如果你懷疑教法,不論投入多少時間來研習與禪修,你的努力將沒有結果。
 

 

即使是最微小的善行,也要努力去完成,沒有任何的保留或猶豫。同時,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惡行,也要避免從事。如偉大的蓮師所說的:
雖然我的見解比天高,
但我對行為所做的觀照,
以及行為的結果,
卻比麵粉來得微小。

 

 

當你對空性的了悟變得如天空般廣闊時,你將更加相信因果業報的法則,並了解你的行為舉止是多麼重要。世俗諦在勝義諦之內發揮作用。對一切現象之空性的徹底了悟,從未讓任何人去認為善行不會帶來快樂,或惡行不會帶來痛苦。

 


從空性中生起的一切現象,都是虛幻的因與緣合和的結果。現象之所以能夠有無窮的展現,僅僅是因為萬事萬物的本質是空。如龍樹所說的:
 

唯有萬物空,
萬物才可能.


太空的存在,使整個宇宙得以在其中展開,而宇宙的開展不會對太空造成任何形式的改變。雖然彩虹顯現在天空之中,但彩虹不會讓天空產生任何不同,天空只是讓彩虹有顯現的可能罷了。現象使空性(emptiness)生色,但從不會使空性腐敗墮落。如果你徹底了解現象透過緣起而顯現的方式,那麼在座上禪修時,要了解空性見(the view of emptiness)也將不會困難。在座上禪修之後,進入座下禪修之時,你將清楚地認識行為(業)及其結果(業果)之間的直接關係。這將使你能夠輕易地區分正面的行為(善業)與負面的行為(惡業)。

 


你的見解能夠、也應該盡可能地崇高——這是沒有危險的,因為證悟是究竟見解的全然了悟。但在同時,你的行為舉止應該盡可能地建立在了知因果業報的基礎之上。如果你失去了對行為的這種基本態度,如果你忘記了所有的常識,把崇高的見解做為隨心所欲、我行我素的藉口,那麼你就如同尋常人一般,正在從事違背佛法的世俗活動。如果你讓情緒牽著你的修行離開正道,朝著那個方向走去,你很可能會陷入輪迴的沼澤之中。

 


一個廣闊無邊的見解和一個小心謹慎的行為態度之間,從不會相互抵觸。你對你的所作所為愈是小心謹慎,你就愈容易了悟空性;你的見解愈深奧,你對因果關係的理解就愈清晰。

 


從不混淆、顛倒什麼應該從事和什麼應該避免,乃是菩薩的修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rsighte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