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你可以更慈悲》Ia 自他交換之座上修法
 

作者: 頂果欽哲法王 著

 

A.自他交換之座上修法
11
所有痛苦無例外地來自渴求自身的快樂,
圓滿成佛來自利他的念頭。

因此,真正予以自身的快樂來換受他人的痛苦,
乃是菩薩的修行。

 

 

目前,當你快樂時,你或許相當滿足。其他人或許不快樂,但你不真正地把它視為你的問題。當你不快樂時,你只顧著想要去除讓你心煩意亂的人事物,而不在乎、甚或不記得其他人或許也不快樂。這一切都是迷妄。
 

 

有一個方法可以訓練你從一個更寬廣的角度來看待事物。這個稱為“自他交換”的法門,包含了試著把他人放在你的處境,把你放在他人的處境。一方面,這個構想是去想像你把任何可能發生在你身上的美好事物,布施給一切有情眾生,不論這些事物有多麼微小——即使只是一湯匙的美食。另一方面,去記得其他眾生正在經歷的、無法忍受的痛苦,並且下定決心去承擔所有這些痛苦,如同一個母親欣然承擔孩子的痛苦。事實上,當你思量一切有情眾生都曾是你慈愛的父母,你深受父母之恩,而要盡可能地報答他們,如此你將能夠欣喜地承擔其他眾生所必須忍受的任何艱辛。當你真的能夠承擔他人痛苦的時候,隨喜自己已經實現了目標,絕對不要認為他們不值得獲得那麼多的幫助,或認為你已經為他們做得夠多了。
 

 

藉由認真修持自他交換——用快樂交換痛苦,最後你將有能力真的承擔他人的疾病,治愈他們,並且給予他們快樂。此外,如果你用快樂與平靜來交換痛苦和嗔恨,那些心懷不軌的人,即使是想要偷取人們性命的惡靈,也將無力傷害你和任何人。

 


有一些不可思議的口訣教導,更加詳細地解釋如何使這個修行法門更有效力。首先,重要的是,對一切有情眾生生起一種深刻的溫暖、感性和慈悲。為了做到這一點,可以先想一想一個曾經對你非常慈愛的人;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這個人可以是你的母親。意念和思量她的仁慈——她如何賦予你生命,如何忍受懷孕的不適和分娩的疼痛,在你成長的過程中,她如何不遺餘力地照顧你。她隨時準備為你做任何的犧牲,把你的福祉放在她自己的福祉前面。
 

 

當你感受到強烈的慈悲時,按部就班地想像她正在經歷六道輪迴的痛苦。在地獄道之中,她一再被殘忍地殺害,然後死而復生;她被丟入一個盛著滾燙的、融化的青銅的大鍋之中;在你的眼前,她忍受著痛苦。接著想像她投生為餓鬼,全身皮包骨,而且十二年來,連看見食物的機會都不太多,她把手伸出來,對你哀求地說:“我的孩子,你有沒有什麼可以給我吃的?”想像她投生為動物,一頭受到驚嚇、被獵人和獵狗追逐的雌鹿。在驚慌之中,她從高高的懸崖跳下以擺脫獵人和獵狗的追逐。她落下懸崖,帶著無法忍受的痛楚,全身骨頭碎裂,她仍然活著,卻無法動彈,直到她死於獵人的刀刃之下。

 


繼續想像她快速地經歷一連串、一個情境接著一個情境的痛苦。一種強烈的慈悲感受將無法壓制地湧上你的心。在那個時刻,把那種強烈的慈悲轉向一切有情眾生,了解到每一個眾生必定有許多次曾是你的母親;他們如你今生的母親一般,值得擁有相同的愛與慈悲。重要的是,你要把所有被你視為敵人或招惹麻煩的人包括在內。

 


深刻地思量所有眾生在輪迴苦海中永無止境流浪時所經歷的一切。想一想年邁體弱、無法照料自己的人;想一想生病、承受痛楚的人;想一想絕望貧困、甚至缺乏最基本必需品的人;想一想經歷飢荒和飢餓、忍受飢渴之極度痛苦的人;想一想眼盲的人,以及心靈匱乏、亟需佛法之養分,看不見真相的人。想一想不斷因為貪慾和嗔恨而瘋狂,成為自心的奴隸的人。想一想不斷傷害彼此、沒有任何喘息的人。觀想一切有情眾生聚集在你的前面,讓他們所承受的各種痛若栩栩如生地在你心中生起。

 


你懷著強烈的慈悲感受,開始修持自他交換法。剛開始,把焦點放在你最痛恨的敵人身上,或放在替你帶來許多麻煩和困難的人身上。想像你呼氣的時候,所有的快樂、生命力、功德、好運、健康和享受,都以清涼、撫慰、明亮的白色甘露,隨著你的呼氣帶給那個人,接著祈願:“願這甘露流向我的敵人,完完全全送給我的敵人!”觀想你的敵人收攝了白色甘露;這白色甘露提供他所需的一切。如果他的壽命是短暫的,那麼想像他的壽命被延長了。如果他需要金錢,那麼想像他變得富裕了。如果他生病,那麼想像他痊癒了。如果他不快樂,那麼想像他充滿了喜悅而想要歡唱舞蹈。

 


吸氣的時候,想像你的敵人所擁有的一切疾病、障礙和心毒,都以一個黑團的形式被你吸入,因此他完全解除了所有的痛苦折磨。想像他的痛苦來到你的面前,如同山嵐被風吹送那般容易。把他的痛苦吸入體內時,你感到極大的喜樂,交融了空性的覺受。


為你所觀想的、在你面前的無量眾生做同樣的事情。把你所有的快樂送給面前的眾生,承擔他們的痛苦。一再地重複這個法門,直到它成為你的第二天性為止。

 


你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之下,運用這個殊勝而重要的修行法門,即使你在從事日常生活的事務,而且不論你是生病或健康安泰,都可加以運用。它也可以在座上修法和座下修法期間來修持。透過不斷修持自他交換法,你將觸及修持慈悲和菩提心法門的核心。

 


有時候,觀想你的心是一個明亮燦爛的光球。你呼氣時,它往每一個方向散放白色的光芒,把快樂帶給一切眾生。你吸氣時,一切眾生的痛苦、折磨和負面的事物,以濃密黑光的形式朝你的方向移動,收攝於你的心間,消失在它明亮燦爛的白光之中,不留痕跡,紓解了一切眾生的痛苦和悲傷。

 


有時候,觀想你轉化成為一個如意寶,如同一顆藍寶石那般湛藍而光芒四射,比你的身體稍微大一點,位於一個尊勝幢的頂端。任何人向如意寶發出祈願,如意寶都毫不費力地實現他的需求和願望。

 


有時候,觀想你的身體繁殖增生為無數個身體,前往地獄和六道輪迴之中,立刻承擔每一個眾生的所有痛苦,並且把所有的快樂贈送給這些眾生。


有時候,觀想你的身體轉化成為衣服,供給所有寒冷而需要衣物的人;轉化成為食物,供給所有飢餓的人;轉化成為住所,供給所有無家可歸的人。

 


有時候,觀想你正在呼喚以各種方式傷害眾生的所有鬼魂。你把自己的肉布施給他們吃,把自己的血布施給他們喝,把自己的骨頭布施給他們啃咬,把自己的皮膚布施給他們穿。懷著慈悲,想像他們快樂地沉醉在所有供養52之中時,菩提心在他們的心中生起。

 


52.施身法(Chod)把身體當做獻給三寶的供養,致贈給護法和有情眾生的禮物,以及償還給冤親債主的業債。同時,也有水食子和火供兩種供養,以飽受永無止境的飢渴之苦的鬼魂為供養對象。


如同寂天大師在《入菩薩行論》中所說:
願我是沒有怙主者的護衛,
旅行者在路上的指引;
為了希望渡至彼岸的人,
願我是一艘船、一片木筏和一座橋樑。
願我是渴望陸地者的島嶼,
渴望光亮者的明燈,
願我是需要安息者的臥床,
所有需要僕役者的奴隸。
願我是如意寶、鉅藏瓶,
威力語和聖療愈;
願我是如意樹,
以及每一個眾生之滿欲牛。
如大地和遍在之元素,
如天空般恆久,
為了無數無量之有情眾生,
願我是他們的土地和食糧。

 


自他交換法也可以用來做為處理負面情緒的法門。如果你讓負面情緒以一般的方式展現,就無法在修道上有所進展。如果你不善巧地處理負面情緒,不加以根除或調伏,它們將帶來下三道無量無邊的痛苦。降服負面情緒,將使你在成佛之道向前邁進。經典裡有許多處理情緒的教導——透過棄絕情緒來處理情緒。在此,我們教導如何用慈悲來處理情緒,我們以貪欲做為例子。

 


貪欲是我們對一個人或一個物品,所產生之無法克制的吸引力和執著。首先如此思量:如果你能夠調伏貪欲,你將能夠獲致證悟,幫助眾生,帶領眾生成佛。接著想一個你不喜歡的人。對那個人生起大悲心,把他所有的貪欲全部添加到你自己的貪欲之上,並且想像你承擔了所有的貪欲,他不再受到貪欲的束縛。你逐漸地承擔一切眾生的貪欲,不論是明顯的或潛在的貪欲。你這麼做時,想像一切有情眾生離於貪欲,獲致證悟。這是根據世俗諦來觀修承擔負面情緒的方法。

 


若是根據勝義諦來觀修,則是在你心中生起一種勢不可擋的貪欲感受。在其上添加一切眾生的貪欲,使其貪上加貪,製造大量的貪欲。然後檢視它,你將看清,貪欲除了是念頭之外無他;它顯現在你的心中,但貪欲本身甚至連一丁點的獨立存在都沒有。當你把心轉向內部來檢視心本身的時候,你會覺察到,心在過去、現在、未來都沒有任何本俱的存在。心的本質如天空般不具實體。

 


運用這些相同的法門,你可以觀修嗔恨(嗔)、驕慢(慢)、忌妒(疑)和無明(痴),以及任何其他障礙心的事物。


當你修持這個菩薩道的核心法門時,你應該栩栩如生地去觀想你所有的快樂延及其他眾生,眾生的所有痛苦都來到你的面前。想像它確實在發生。在所有菩薩的修行法門之中,它是最重要的,沒有任何障礙能夠阻撓。它不但能夠幫助其他眾生,也能夠帶領你獲致證悟。

 


有一個真正的菩薩叫做朗裡•塘巴53,不斷地觀修自他交換法。有許多次,他祈願死亡時投生地獄道,以幫助所有在地獄道經歷強烈痛苦的眾生。然而,他的祈願沒有實現。在他的生命快要結束時,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的禪觀在他心中生起,因此他明白他即將投生極樂淨土。他立即祈願能夠盡可能帶領許多眾生一起前往。他的願望是如此的強烈,因此有大量的眾生隨著他投生極樂淨土。

 


53.朗裡•塘巴(Langri Thangpa,1054-1123),阿彌陀佛的化身,格西波托瓦(Geshe Potowa)如太陽般的弟子。
大班智達阿底峽的主要弟子種敦巴,是一個全心全意修持菩提心的修行者。阿底峽的手飽受一種強大疾病的折磨時,他對種敦巴說:“你有一顆善良的心。當把你的手放在我的手上,你慈悲的力量能夠移除痛苦。

 

 

魔王摩羅(Mara)詢問佛陀:“如果一個人重複念誦我的名號,不會為他們帶來利益或傷害,但如果他們念誦文殊師利的名號,即使只念誦一次,就能夠紓解他們​​​​的痛苦。為什麼?”佛陀回答:“那種力量來自文殊師利等偉大菩薩所生起的慈悲。”

 


蓮花生大士是觀世音的一個化身,慈悲的具體展現。他為其他眾生奉獻的力量是如此強大,因此即使在這個末法時代,僅僅憶念他或祈喚他的名號,就能夠立即斬斷障礙、逆緣和邪惡的勢力,使它們失去力量,帶來蓮師身、語、意的加持。蓮師抵達西藏時,他降服所有負面的力量,例如十二姊妹(Twelve Sisters)、二十一在家居士(Twenty-one Upasakas),以及許多其他阻礙佛法建立的障礙。他能夠這麼做,不是因為他受到嗔恨的驅使,而是受到慈悲和菩提心的力量驅使。

 


有些人或許有這種想法:這些關於慈悲和自他交換的教法,是經典“漸法”(或稱“漸門派”,gradual path)教法的一部分,不像大圓滿或大手印等較高深的“頓法”(或稱“頓門派”,direet path)教法那般有效。這完全是誤解。唯有生起相對菩提心的慈悲,究竟菩提心——大圓滿和大手印的精髓——才可能在你的心中誕生。

 


龍欽•冉江和吉美•林巴54的教法如此廣播,利益眾人,乃是因為這兩位偉大上師的心時時充滿慈悲和菩提心。吉美•林巴的偉大弟子多竹•吉美•聽列•宇色55前往西藏東部的省分康區傳授龍欽心髓56,幫助了數千人。他後來寫信告訴吉美•林巴:“因為我在山間僻靜處觀修慈悲那麼長一段時間,才會有這樣的結果。”

 

 

54.吉美•林巴(Kunkhyen Jigme Lingpa,1729—1791),無垢友尊者、西藏國王赤松德贊、嘉瑟•哈傑( Gyalse Lharje )和噶裡•班禪•貝瑪•旺賈( Ngari Panchen Pema Wangyal )的化身。他擁有無數個蓮師、耶喜•措嘉和龍欽•冉江的禪觀。他的心意伏藏的集結《龍欽心髓》,以及其他著作,總共有九函。在他的弟子之中,最著名的是“四無畏”:吉美•聽列•宇色( Jigme Trinle Oser )、吉美•嘉瓦•玉谷( Jigme Gyalwai Nyugu )、吉美•昆卓( Jigme Kundrol ),以及吉美•果恰( Jigme Gocha )。

 


55.多竹•吉美•聽列•宇色( Dodrup Jigme Trinley Ozer,1745—1821 ),第一世多竹•千仁波切( Dodrup Chen Rinpoche )。吉美•林巴最重要的弟子,龍飲心髓傳承的法嗣。

 


56.龍欽心髓( Longchen Nyingthig )是十八世紀由蓮師在禪觀中顯示給吉美•林巴的教法。它成為寧瑪派的各種伏藏中,最常被修行者修持的伏藏之一。參見參考書目。

 


自他交換法可以按部就班地達成。第一個階段是把自己和他人視為同等重要——他人和你一樣想要快樂,不要痛苦。因此,你應該希望別人快樂,如同你希望自己快樂,希望他們離於痛苦,如同希望自己離於痛苦。第二個階段是自他交換,你希望其他人擁有你的快樂,你承擔他們的痛若。第三個階段是珍愛他人勝過自己,如同偉大的菩薩遇見一個盲人,會毫不猶豫地把眼睛布施出去。在這個階段,所有自私自利的想法完全消失了,你只關心其他人的福祉。持續修持這個法門,直到你真的能夠實行它為止。

 


寂天大師在《入菩薩行論》中說:
世界包含的所有喜悅,
來自希望他人快樂。
世界包含的所有痛苦,
來自希望自己快樂。
需要長篇大論的解釋嗎?
幼稚的眾生為自己設想,
諸佛為他人的利益而努力:
看看區分兩者的差異!


一個佛之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佛長久之大樂與圓滿的顯現——乃是從不斷利益眾生的願望中生起。阿彌陀佛能夠帶領僅僅聽聞他名號的眾生,投生他的極樂淨土,也是因為慈悲與菩提心的力量。

 


佛陀愛一切眾生如同他唯一的孩子。他曾說
利益眾生即是利益我,
傷害眾生即是傷害找。
如同一個母親因為某人
幫助她的孩子而感到欣喜,
我的心也因為某個人
幫助任何眾生而感到歡喜。
如同一個母親因為某人
傷害她的孩子而感到悲傷,
我的心也因為某個人
傷害任何眾生而感到憂傷。

 


對一切有情眾生生起慈悲,彷彿每一個眾生是你唯一的孩子,是回報佛陀仁慈的最佳方式,而幫助眾生則是獻給佛陀之無上供養。如佛陀所說的:
焚香、花朵、油燈等等,
不是獻給佛陀的最佳供養,
利益一切有情眾生是最佳的供養。
因此,利益一切有情眾生來供養佛陀——
你的供養將使一切諸佛欣喜,
將使一切眾生欣喜。
要取悅世尊,
莫過於帶領一切眾生獲得安樂。

 


因此,對一切有情眾生生起滿溢的慈悲,乃是實現諸佛菩薩之願望的最佳方式。身為一個初學者,你可能無法給予眾生太大的幫助,但你應該不斷觀修慈悲,直到整個人充滿慈悲為止。交換痛苦與快樂的法門,不是僅僅修持一座或一天的法門,而是修持日日月月年年的法門,直到菩提心從你的內在完全綻放為止。寂天大師的《入菩薩行論》是菩提心教法的精要。偉大的瑜伽士巴楚仁波切研習《入菩薩行論》時,一天學習不超過兩個或三個偈誦,因為他觀修這些偈誦,把它們的意義徹底融會貫通。巴楚仁波切不斷地因為它是一個甚深美好的教法而深受感動,並在每一次讀到末尾時感到悲傷。他總是隨身攜帶《入菩薩行論》,直到他圓寂。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rsighte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