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皈依——佛教教法的入門
7
自身囚於輪迴的世間神祇還能夠保護誰?
皈依永不離棄之怙主——三寶,
乃是菩薩的修行。
前六個偈誦已經解釋了生起菩提心的前行。你了解到你現在擁有的人身的重要與稀有難得,你也了解到死亡的迫近。你對這個世界大失所望,不抱幻想,決定棄絕令人分心的環境和令人迷惑的影響力,並且努力依止一個真正上師的教導來調伏你的心。此時此刻,你已經準備跨入佛法的門檻,皈依三寶。
人們自然而然地尋找皈依,尋找某個人或某一件事物來保護他們免於悲傷和痛苦。一些人轉向有權有勢的人,希望藉此獲得則富、歡樂和影響力。其他人尋求自然力量的保護,例如星辰或山峰。一些人尋求鬼魂力量的協助。然而在這些錯誤的飯依對象之中,沒有一個是離於無明和輪迴的,因此他們無法提供究竟的皈依。他們的慈悲,如果他們擁有任何慈悲的話,是偏袒而有限的。
真正的皈依只能由本身完全自由自在的事物提供——離於輪迴的束縛,離於單方面的涅槃(one-sidednirvava)之有限寂靜的事物。這種真正皈依的特質,只能夠在擁有究竟之智慧、無分別之慈悲、無礙之能力的佛、法、僧三寶中尋獲。
佛是三寶的第一寶。佛的特殊品質可以從三個面向來看:在梵文之中,這三個面向被稱為“三身”(three kayasy),即法身或究竟身(dharmakaya,absolute body)、報身或圓滿樂受身(sambhogakaya,body of perfect endowment)、以及化身或顯現身(nirmanakaya,manifestation body)。這三身是一個本體的所有面向。
法身是究竟、不可思議、空虛廣裹的智慧。佛的證悟智慧心充滿了明覺、慈悲和能力。它超越所有的戲論,它的展現是五種本初智慧。報身是這五種本初智慧的自然展現,以“五確實”(five certainties)的形式生起——圓滿的上師、圓滿的教法、圓滿的時間、圓滿的地點以及圓滿的眷屬。在自性上,報身從過去、現在到未來都保持不變不息,超越增長與消減。諸佛隨著眾生不同的需求與能力示現為化身,因此化身有無數種不同的形相。
對於十地(ten bhumis)菩薩其中一地的菩薩,諸佛以報身的面向來顯現。對於具有大功德與大幸運的凡俗眾生,諸佛示顯為無上的化身,例如釋迦牟尼佛。對於擁有較少功德的眾生,諸佛化現為具有人之身相的法友。對於那些對三寶沒有信心的眾生,諸佛化現為無數有益的身相,例如動物、輪子、橋樑、船隻、清新的微風、藥草等。透過他們無量無邊的事業,諸佛不斷地化現來利益眾生。
諸佛本質的這三個面向,不是三個分別的本體。並非好像他們是三個不同的人。在這三個面向之中,只有法身佛是究竟的皈依,但要去證得法身皈依,我們必須仰賴由化身佛傳授的教法。
在我們目前的時代,釋迦牟尼佛是無上化身的面向。釋迦牟尼佛是將在此劫出現的一千零二個佛(即賢劫千佛)中的第四佛,在這一千零二個佛獲致證悟的前夕,他們立下了利益眾生的宏願,釋迦牟尼佛造了五百篇祈願文,祈願他能夠在這個墮落艱困的時代幫助眾生。所有其他的佛讚美釋迦牟尼佛如同一朵白蓮——一朵出污泥而不染的蓮花。
釋迎牟尼佛化現為印度的王子,但他從未離開法身。他展現了一個佛的十二聖行(twelve deeds),在菩提迦葉(Bodhgaya)的菩提樹下證悟。在報身的層次,他在無量的菩薩眷屬前面化現為大日如來。
諸佛知道你的信心和虔誠,也知道你皈依的那一刻。不要認為諸佛在遙不可及之處,聽不到、注意不到你的祈請和願望,諸佛如天空般無所不在。
法是三寶中的第二寶。法是佛陀傳授的教法,教導眾生如何透過修行來達成他所獲致的證悟。在這個世界上,釋迦牟尼佛教授三種教法,稱之為“三藏”(Tripitaka)或“三籃”(Three Baskets),即律藏、經藏和論藏。釋迦牟尼佛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從不同的觀點來傳授這些教法,即眾所周知的“三轉法輪”。初轉法輪時,釋迦牟尼佛教導世俗諦;二轉法輪時,他教導世俗諦和勝義諦:三轉法輪時,他教導究竟的、不可改變的勝義諦。
僧(或“僧伽”,Sangha)是三寶中的第三寶。僧是佛陀的追隨者所組成的群體,它包含了八大菩薩,十六阿羅漢、繼佛陀之後的七位老宿,以及所有教授佛陀之教法、修持佛陀之教法的人。
佛陀是向你顯示證悟道的人。沒有他,你除了留在無明的黑暗中之外,別無選擇。因此,你應該把佛陀視為上師,法是道路,直接通往證悟的無誤道路。僧是由同伴所組成;他們陪伴你走上這條非凡的道路。擁有旅伴總是好的:他們能夠幫助你避免危險和陷阱,在你置身遙遠、不熟悉的土地時,確保你能夠平安抵達。
根據密咒乘的說法,三寶也具有內在的面向。這些面向是三根本,也就是上師、本尊(meditation deity,或“依當”Yidam),以及空行母(Dakini,或“女性智慧本源”),根是所有生長物的基礎。如果根是強壯、品質優良的,樹木將會成長,果實將輕易地成熟。上師是一切加持的根本;本尊是一切成就的根本;空行母和護法是一切事業的根本。雖然這些詞彙不同,但三根本相對應於三寶。上師是佛,本尊是法,空行母和護法是僧。
上師也可以被視為三寶的化現。上師的意是佛,上師的語是法,上師的身是僧。因此,上師是一切加持之源,能夠驅除障礙,使我們在修道上有所進展。
從究竟的層次而言,法身是佛,報身是法,化身是僧。上師兼具法身、報身和化身,上師是佛。
根據個人的根器,皈依的發心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這三種不同的發心層次定義了三乘。懷著有限發心的人,即聲聞乘或根基乘的修行者,因為懼怕痛苦而尋求皈依——尋求皈依來遠離遍布輪迴下三道的痛苦。那些擁有較廣大發心的人,也就是大乘的菩薩,因為懼怕自私自利的態度而尋求皈依;他們為了遠離自私自利的態度而尋求皈依,並且懷著幫助自己和所有其他眾生離於輪迴的廣大發心。金剛乘的修行者尋求皈依來遠離迷妄的恐懼,讓自己和所有其他眾生離於輪迴的迷妄和煩惱的枷鎖;他們為了認清自己本俱的佛性而尋求皈依。
同樣的,皈依的時間長短也有不同。小乘的修行者在眼前的生世皈依。在大乘佛教之中,這樣的時間長短被認為是不夠的;大乘的菩薩皈依,直到他們自己和所有眾生都圓滿成佛,獲得正等正覺為止。
一個以臣民的福祉為優先的國王,會被認為是一個崇高的國王:而犧牲臣民的利益,只顧自身福祉和舒適的國土,會被評斷為厚顏無恥。同樣的,你不應該用心胸狹窄、只顧自己獲得證悟的態度來皈依。在你所有過去的生世之中,你已經和一切有情眾生結下因緣,而在某些生世,所有眾生必定曾經是你慈愛的父母。你應該為了他們的利益而皈依。你皈依時,想著所有這些眾生都和你一起皈依,即使是那些不知道三寶的眾生也和你一起皈依。
皈依是通往佛陀所有教法的門戶,因此也是通往所有道乘之修行法門的入口,如同你必須跨越一扇門來進入房屋。經乘、密咒乘或大圓滿之究竟乘的每一個修行法門,都以皈依做為門坎。如果你觀想本尊、念誦咒語,卻對三寶沒有全然的信心,那麼你將不會獲得任何成就。在大圓滿的教法之中,認清一切現象之真實本質,乃是究竟之皈依;透過這究竟的皈依,你將證得三身。
就皈依而言,信心是不可或缺的事物;信心是皈依的精髓。皈依不只是念誦一段皈依文。皈依必鬚髮自你的內心深處,發自你的骨髓。如果你對三寶具有全然的信心,他們的加持將永遠呈現在你的心中,如同日月立即被映照在清澈靜止的水面上一般。如果沒有用放大鏡來聚光,那麼即使整個大地都平均地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之中,乾草也無法被陽光點燃。同樣的,只有當你的信心和虔敬心被放大鏡集中起來的時候,諸佛溫暖、無所不在的慈悲光芒,才能夠使加持在你的心中熊熊燃燒,如同乾草起火一般。
隨著信心的發展,就能夠區分出四個相繼層次的信心。當你遇見一個上師,聽聞經典,知悉諸佛菩薩的非凡功德,或閱讀過去偉大上師的生平事蹟,你發現這個世界上有如此這般的人物時,一種栩栩如生的喜悅感在你心中生起。這是第一種信心,也就是清晰的信心(vivid faith,淨信)。
當你憶念偉大的上師時,你的心中充滿了深刻的渴望,想要更加了解這些偉大的上師,領受他們的教法,發展出修行的品質,此即第二種信心,也就是渴求的信心(eager faith,願信)。
隨著你思考教法,修持教法,並且加以融會貫通,你對教法的真諦、對佛陀無量無邊的圓滿生起全然的信心。你了解到,即使佛陀展現了無餘涅槃(parinirvava),但他沒有像凡夫俗子那般死去,而總是存在於究竟無窮的法身之中。你清楚地了解因果業報的法則,以及依照這個法則來行動的必要。在這個階段,你沒有疑慮。這是第三種信心,也就是具有信心的信心(confident faith,篤信)。
當你的信心堅定穩固,即使犧牲性命也不動搖,這就是第四種信心,也就是不退轉的信心(irreversible faith,不退轉信)。
為了真誠地皈依,你應該具備這四種信心,尤其是不退轉的信心。信心和虔敬心讓你成為一個完美的容器,可以盛接上師傾注的加持甘露,如此一來,你的良善品質會如同逐漸盈滿的新月一般穩定增長。虔敬心如同一個熟練的、能夠完成所有工藝的手一般珍貴。它如同一個實現所有需求的巨大寶藏,能夠治愈所有疾病的萬靈丹。把你的心(heart)與意(mind)交託給三寶,如同把一顆石子擲進深水。
沒有信心,皈依毫無意義。這如同種植一粒被燒毀的種子,不論留在條件完美的土壤裡多久,它永遠都不會發芽,沒有信心,你將永遠無法發展出正面的品質。即使佛陀親自出現在你的面前,沒有信心,你也無法認出他的品質,甚至可能對他產生錯誤的見解——如同在佛陀的時代,一些邪門外道的老師對他產生錯誤的見解。如此,你將錯過受益於佛陀的機會。
在皈依之後,你必須小心謹慎地持守皈依的戒律,你必須避免三件事情,必須從事三件事情。
你必須避免的三件事情是:(1)在皈依佛之後,你不應該皈依世俗的神抵,以及這個世界上有權有勢的人;(2)在皈依法之後,你應該放棄所有形式的暴力,不論是思想、語言或行為的暴力;(3)在皈依僧之後,你不應該和那些以完全錯誤的方式來過活的人一樣,過著相同的生活方式,也不應該不相信因果業報法則。
你必須做的三件事情是:(1)在皈依佛之後,你應該敬重代表佛陀的任何物品,包括繪畫和塑像,即使是已經破損失修的佛之代表物,也要待之以敬,並且把它們安置在高處;(2)在皈依法之後,你應該敬重所有的經典,敬重的範圍甚至向下延伸至單一字母,因為字母是佛法的支柱。千萬不可跨越佛書。佛陀曾說,在這個末法時代,他會以經典的形式來顯現;(3)在皈依僧之後,你應該敬重僧眾,以及所有遵循佛法的修行者。
為了取得佛法,菩薩們經歷了無數的艱辛。在成佛之前的許多生世之中,佛陀曾是一位菩薩,投生為偏遠國家的國王。在那裡,幾乎沒有幾個上師。他甚至願意找遍整個鄉間以搜尋一位只知道四句真實教法的人。為了考驗這位菩薩國王的決心,諸佛化現為流浪的隱士。為了從隱士們那裡領受僅僅四句的教法,例如:
棄絕惡行。
修持善業。
調伏你的心。
此乃佛之教法。
這位菩薩國王隨時願意放棄他的王后、子嗣和整個王國,以便把這四句教法付諸實修而獲致證悟。
如此程度的犧牲並非總能輕易辦到,但你一定能夠在從事一整天的活動當中,時時憶念三寶,不論你是快樂或悲傷。如果你看到美麗的風景、花朵或任何美妙的事物,用心意供養給三寶。順緣生起時,把它們視為三寶的加持和仁慈。毫無怨言地把所有的疾病和障礙視為三寶偽裝起來的加持,這能夠使你清淨過去所造之惡業。當你遭遇極大的危險或可怕的情境時,呼喚三寶給予協助。在那個時刻,三寶的加持將護衛你。當你用這種方式來修持皈依,皈依將成為你心續本俱的一部分。
從你的內心深處為了一切有情眾生來皈依,從此時此刻一直到所有眾生都獲致證悟為止。此乃真正的菩薩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