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三,上等根器眾生的修道
 

這包含了觀修空性和慈悲,以獲致超越輪迴與涅槃的解脫。這又分成三個部分:
 

 

1.願菩提心,能夠喚起無上菩提心;
2.行菩提心,觀修菩提心的兩個面向;
3.修持這些法門的戒律。

 

 

1.願菩提心
 

10
如果自無始以來,
所有曾經愛我的母眾正在受苦,
我的快樂有什麼用處?
因此,為了無量眾生而心向獲致證悟,
乃是菩薩的修行。

 

 

萬事萬物的究竟本質是本然清淨的,離於所有的造作,超越任何存在和不存在的概念。但在世俗諦之內,自我和他人、痛苦和快樂以無限的形式來顯現。這些表像沒有任何真實的存在,但眾生卻相信它們是真實的,因而在輪迴之中流浪迷惑。

 


願菩提心有兩個面向:對眾生生起的慈悲,以及通往證悟的智慧。這兩個面向,也就是利益眾生的願望和獲致證悟的願望,都無法單獨展現菩提心。一方面,如果你不以獲致究竟之證悟為目標,那麼不論你利益眾生的願望有多麼強烈,都無法超越一般的仁慈和慈悲。另一方面,如果僅僅為了自己而希望獲致證悟,那麼你將無法超越小乘佛教修行者的有餘涅槃(limited nirvana)。這兩個面向是不可或缺的。 《現觀莊嚴論》(Ornament of True Realization)陳述了這一點:
菩提心是為了他人的利益,
而生起獲致證悟的願望。

 

 

自從無始以來,在你相續的生世之中,無量無數的眾生都曾是你的父母,曾經愛你、照顧你,到了隨時能夠為了你而犧牲性命的地步。忘記他們難以形容的慈愛,忽略他們所受的痛苦,你就是冷酷無情。因此,為了你自己的解脫來修持佛法,而枉顧其他眾生所受的束縛,也是冷酷無情。

 


你真的要放棄所有這些深陷如此巨大痛苦的眾生?一個富足快樂的兒子,生活愜意舒適,錦衣玉食,而他的父母身著破爛衣衫,貧困飢餓,沒有遮風避雨的屋舍,那麼這個兒子會被每一個人視為厚顏無恥。然而,這和沒有去照顧六道輪迴中的所有眾生——所有曾經是你的慈愛父母的眾生——有什麼差別?如果你懷有如此自我中心的態度,不為其他眾生的快樂而努力,那麼你將成為一個讓所有偉大人物感到羞恥的對象,將偏離大乘的道路。如同嘉瑟•東美所說的:
如果你不有擔當並肩負一切眾生的痛苦,
那麼領受無上之大乘教法有什麼用處?

 

 

就像過去的諸佛菩薩生起菩提心,立下帶領一切有情眾生獲致證悟的願望,現在該是你生起大悲心和菩提心了。大乘佛教的教法是佛法的精髓,而菩提心則是大乘佛教的精髓。一旦菩提心在心中生起,你就是真正的佛子,諸佛將懷著極大的喜樂看顧你。在你所有未來的生世之中,你將遇見大乘佛教的上師,利益其他眾生。你的事業將結合所有菩薩如海般的事業,以無量無數的方式利益眾生。這些菩薩充滿慈悲,以無量無數的身相顯現,甚至化現為鳥禽和野獸。如此的覺醒態度會利益你周圍的環境。

 


一個菩薩平等地利益一切有情眾生,而沒有朋友和敵人的區別。布施食物、衣服等物品給其他眾生,只能夠為他們帶來短暫而有限的紓解;這麼做不會在眾生死亡的時刻幫助眾生,也不會在眾生死亡之後幫助眾生。但是如果你能夠使一切有情眾生接觸佛法,就可幫助他們獲得立即的利益,也能夠使他們在未來的生世獲得利益。修持佛法能夠使眾生脫離輪迴,獲致證悟。因此,這是真正報答父母仁慈的方式,其他的方法是不夠的。
 

 

切勿為了自身的利益而聚藏你的學問、財產,以及任何其他的成就。相反的,把一切迴向給有情眾生,並立下希望一切眾生能夠聞、思、修佛法的願望。光是表達如此的一個祈願,就非常具有利益。懷著清淨的發心所從事的任何行為,即使是緩解眾生頭痛的願望,都具有大功德。因此,如果你祈願一切有情眾生從輪迴中解脫,功德就更大了。由於眾生的數量是無限的,因此這種祈願的功德也是無限的。

 


不論你正在修持生起次第或圓滿次第,修持大手印或阿底瑜伽,只要你的修行充滿了菩提心,它自然就是大乘的修行。但若沒有菩提心,修行只會沉滯。


對於一般人來說,徹底了悟究竟智慧是非常困難的。這是修道必須依循次第的原因。為了朝正確的方向前進,修行應該遵循所謂的“三善法”(three supreme points):(1)生起一個以菩提心為基礎的發心做為開始(前行),換句話說,就是為了一切有情眾生而修行,以獲致證悟的願望;(2)從事任何一個修行法門的正行時,離於概念和散漫;(3)在最後,以迴向做為結行。如此修行,甚至會使微小的善業轉為證悟之因,而迴向將能夠保護你從那個修行所獲得的功德,免於被嗔恨及其他負面情緒摧毀。

 


(1)以利益其他眾生的願望做為起始,是你即將從事任何修行法門的圓滿前行,也是確保修行獲致成果,不會被逆緣和障礙的洪流席捲而去的善巧方便。


(2)就正行而言,持定(專注)和離於概念散漫有幾種不同的層次。基本上,它代表離於所有形式的執著,尤其是離於驕慢。不論你多麼博學多聞、持守戒律、慷慨布施,只要你對此感到驕慢自負,同時輕蔑他人,你的修行就不會有任何正面的結果。積聚功德和智慧確實是成佛之道,但如果它攙雜了執著、驕慢和高傲,就無法結出果實。

 


更明確詳細地說,離於執著與概念也意味著,不論你現在從事什麼樣的修行,都要離於任何執著——任何認為這個修行具有某種本俱之真實的執著。想一想向菩薩行供養的例子。對於具有信心的人,菩薩以法友的身相來顯現,或化現為加持、法典、佛像等;但這些化現皆如夢如幻,缺乏任何本俱的存在。在現象世界中的其他每一件事物也是如此,因此,不只是你供養的對像是虛幻的,你所行的供養也是虛幻的。行供養的任何結果也是虛幻——這不表示行供養沒有結果,而是這個結果不是一個堅實的本體。因此,對你虛幻行為的結果生起全然的執著與驕慢有什麼意義?菩薩從事具有利益的行為時,他完全離於執著以下的概念:從事這個行為的主體(做者)、從這個行為受益的客體(受者),以及行為本身。這種全然的離於執著,使功德變得無限。

 


(3)迴向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一切功德和善行,如此一來,一切有情眾生,尤其是你的敵人,都能夠獲致證悟。試著像偉大的菩薩那般地迴向功德。菩薩在他們廣大無邊的智慧中所迴向的任何功德,永不枯竭。迴向如同把一滴水放入汪洋。汪洋如此浩瀚,一旦滴水融入汪洋,就永遠不會枯竭。

 


沒有任何一個祈願會消失。用一個清淨的心,迴向每一個善行的功德,將持續不斷地結出善果,直到你獲致證悟為止。如同《普賢菩薩行願贊》(King of Aspirations for Excellent Conduct)所說:
願我的祈願永不耗竭,
直到一切有情眾生離於負面情緒為止。


一個菩薩的發心必定非常廣大浩瀚,時時把眾生的無量無數、以及帶領一切眾生成佛的願望放在心中。如果你的心廣大浩瀚,你祈願的力量也是無限。如果你的心僵硬狹窄,你所積聚的功德和所清淨的障礙將非常有限。

 


不要讓自己被這樣的念頭所挫折:認為你所積聚的功德少得可憐,很難利益任何人而不值得迴向;或你永遠無法真正地幫助眾生,因而認為幫助其他眾生只是空談。如果你讓你的心保持開放廣大,菩提心的效力將會增長,所有語言和行為的功德與利益也會增長。

 


在日常生活和修行之中,你必須持續發展殊勝之證悟心。你將會在菩薩甚深的祈願文中找到啟發——這些祈願文集結於如汪洋般的大乘佛教經典之中。例如:
願殊勝無上之菩提心,
在尚未生起菩提心之處生起;
願已生起之菩提心永不退減,
並且更加增長興盛。

 

另外有:
願一切有情眾生獲得安樂;
願下三道之一切眾生永遠空盡;
願一切菩薩之祈願圓滿成就。

 

 

另外有:
天空止盡之處。
是眾生數量止盡之處。
眾生命運和煩惱止盡之處,
才是我的祈願止盡之處。

 

 

三善法包含了大乘佛教的整個修行和發心。這是大乘佛教的上師一再強調它們的原因。然而,聽聞上師解釋這三善法是不夠的。你必須把它們融合成為你的一部分。日復一日檢視你的行為是否真的符合這三善法。如果沒有,要感到悔恨,努力糾正自己。不要讓你的心變得散漫而隨心所欲。
 

 

如果你覺察到,在某種程度上,你已經成功地把你的心與佛法交融,那麼把功德迴向給所有眾生,並且立志更加努力。如果你不斷檢視你的缺點,根除你已經擁有的缺點,預防新的缺點生根,同時讓新的、良善的品質生起,來不斷努力增加良善的品質,並且增長你已經有的良善品質,你將逐漸在通往成佛的五道上前進。這五道分別是資糧道(path of accumulating)、前行道(或加行道,path of joining)、見道(path of seeing)、修道(path of meditation)和無學道(path beyond learning)。
 

 

在了悟空性之前,你必不能遠離菩提心之覺醒發心(enlightened attitude of bodhicitta)。當你圓滿了悟空性時,無造作的慈悲將毫不費力地顯現,因為慈悲即是空性的展現。
 

 

 

如同你希望快樂,你也應該希望其他人快樂。如同你希望遠離痛苦,你也應該希望一切眾生遠離痛苦。 “願一切有情眾生快樂,遠離痛苦及痛苦之因。願一切眾生獲得圓滿之快樂,安住其中,並且常住平等舍之中。願一切眾生無分別地對所有其他眾生生起慈心。”這個願望即所謂的菩提心。
 

 

 

如果你擁有這種清淨的發心,菩提心將毫不費力地增長。一個善良的心具有一種天生自然的力量來利益他人。把從這種廣大發心中生起的功德迴向給如虛空般無量無邊的一切眾生,而不要去覺得你擁有這些功德。離於對做者、受者和行為本身的任何執著,那麼有朝一日,當你的身和語成為心的僕人時,你所做的每一件事、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將自然而然地利益他人。

 


目前,如葉片隨風彎折一般,你對許多粗重的和細微的情緒無以招架。在這種情況下要幫助他人,不太可能產生太大利益,反而可能成為讓你分心散漫的起因。

 


沒有播種而希冀豐收,是自取飢荒,
過早希冀去利益他人,是自取麻煩。
如果你不斷增長修行的穩定力,不斷檢視你的發心,並生起無造作之利他心,菩提心將會增長。漸漸地,你將能夠把慈悲化為行動,真正地利益他人。

 


菩提心具有如此巨大的力量,在它生起的那一刻,你便成為菩薩的一分子。如果你具有菩提心,就能免於負面力量的傷害。負面力量顯現時,它們無法引起傷害或製造障礙。

 


這一點可以由巴楚仁波切50的根本上師吉美•嘉瓦•玉谷51的一個生平事蹟來說明。有一次,一個懷恨在心的鬼魂決定要取吉美•嘉瓦•玉谷的性命。這個鬼魂充滿了害人的念頭,抵達嘉瓦•玉谷的洞穴入口。他看見一個平靜的老人雙眼緊閉地坐著,全然地寧靜平和,充滿了慈悲,白髮圍覆他的頭部。這個景象足以讓那個鬼魂的惡念在剎那間消失。他凝視老人時,心中充滿敬畏。菩提心在他的心中生起,他承諾絕不再取任何人的性命。在此之後,每當出現傷害他人的機會,寧靜白髮老人的影像立即在他的心中顯現。那個鬼魂失去了所有傷害他人的力量。

 


50.巴楚仁波切,烏金•吉美•卻吉•旺波(Patrul Rinpoche,Orgyen Jigme Chokyl Wangpo,1808-87),是寂天大師的化身,也是吉美•林巴的語化身。他的生平展現了最完美的修行證量和出離心。終其一生,除了在西藏康區卓千寺(Dzogchen monastery)的師利星哈佛學院(Shri Singha)的那幾年之外,他大多數的時間都居住在洞穴、森林和最僻靜的隱居所之中,並且隨意地從一個處所遷移到另一個處所。他一身簡樸牧民的裝扮遊走各地,大多數的時候都沒有被人們認出。他年輕的時候記憶了大多數重要論著,例如龍欽巴的《七寶藏》,因此他能夠像他在師利星哈佛學院那般,一次教授最複雜的課題達數個月,而沒有使用任何書籍。他圓寂時,唯一的財物是一本寂天大師的《入菩薩行論》和一隻托缽。他是吉美•嘉瓦•玉谷(Jigme Gyalwai Nyugu)、嘉瑟•賢遍•泰耶(Gyalse Shenphen Thaye)、卓千•敏珠•南開•多傑(Dzogchen Mingyur Namkhai Dorje)及其他偉大上師的弟子。他的弟子包括喇嘛•米滂(Lama Mipham)、紐殊•龍踏(Nyoshul Lhungthok)、安波•天噶(Onpo Tenga)等等。據說,明雅•昆桑•蘇南(Minyak Kunzang Sonam)針對《菩薩三十七種修行之道》所作之論著乃是依據巴楚仁波切的口頭教導所寫。

 

 

 

51.吉美•嘉瓦•玉谷(Jigme Gyalwai Nyugu)是觀世音的化身,吉美•林巴的兩個主要弟子之一。他是蔣揚•欽哲•旺波(Jamyang Khyentse Wangpo)和巴楚仁波切的上師。


當阿底峽尊者在印度菩提迦葉、金剛座(Diamond Throne)東側禮拜的時候,他看見兩位貌美的天女出現在他前面的虛空之中。
 

年紀較輕的天女對年紀較長的天女說:“如果一個人想要迅速獲致證悟,什麼是最好的方法?”


年紀較長的天女說:“訓練自己生起菩提心。”

 


那個年紀較輕的天女是聖救度母,而年紀較長的天女則是偉大蹙眉者(Chandamaharoshana,the Great Frowning One)。
如果菩提心尚未在你心中生起,祈願它將在你的心中生起。如果菩提心已經在你心中生起,祈願它增長。如果生起菩提心的功德是具體的,那麼連整個虛空都不夠廣大到足以容納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rsighte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