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231_365681060200721_1704565276_n  

沐浴時持咒 卡塔仁波切開示

 

……在沐浴時,你會不經意的剝奪了許多肉眼看不到的眾生的生命;但若能在沐浴的同時,持誦任何一個你所知道的咒,便能將沐浴的水轉為治療的水。如此一來,沐浴不僅能清淨你的身體,也能治愈你的心靈。換言之,在行住坐臥中訓練自己的心去為他人著想,就能將平凡之物轉為善行。

 

 

聖觀——以戒律和虔誠淨化我們的環境

 

 

 

卡塔仁波切開示

 

 

一切事物都是以業感為其根本,因此斷定孰是孰非,便可能誤導他人的觀念。我們無法對任何事物定下“很好”或“不好”的結論,因為這種結論,純粹是依據個人業力所能理解的程度而做出的評斷。

 

 

以環境來說,水對住在裡面的生物而言,是個安全的庇護所,但對住在陸上的生物來說,便有可能將他們淹死。不同現象的產生是由於業力和果報的關係,所有看得到的眾生,諸如:人類、動物、鳥類、昆蟲等,其身乃是由於過去生的業行果報所形成的。另外,看不到的,諸如地獄以及餓鬼道的眾生,他們所受的痛苦與折磨,則遠超過我們所能想像的,更別談我們親身去體驗了。

 

 

這些看不到的眾生是我們所認識的世界中的一部分呢?還是世界外的呢?答案是兩者都有。我們之所以看不到他們,純粹是因為我們的業力使然,讓我們無法去感受他們痛苦的程度。他們是與我們這個世界分開的,原因在於他們的業感就是地獄道或餓鬼道的;同理,較高級進化的眾生,已經淨化了心靈的染污,便能看到此同樣的世界為淨土,而其他像我們一樣的男女眾生是空行與勇父。

 

 

我們通常將天堂、人間和地獄分為高、中、下等三道,但這也只是一種知性上的理解而已。高道和低道並非取決於位置的不同,而是深生依於習氣,所產生不同深淺的心靈惑障所致。具強大業障的眾生體驗到了地獄道,這是他們被稱為“較低”的原因。

 

 

在許多偉大的上師中,有一位是月稱菩薩,他將業感的差別解釋得非常好。他說,因為人類累積的業力相似,所以,我們便一同把海洋看成是水;但餓鬼眾生當它是乾砂,而地獄眾生則看成是熔岩。我們必須了解並非主體有變,而是感受不同之故。因此,沒有一種絕對的實體可以讓我們說“這是對的”,或“這是錯的”。佛法教導我們要消除一切業障,以超越這種對立的概念。

 

 

另一位偉大的老師龍樹菩薩說,只要你的動機純淨,那麼了悟道上的各個階段就會變得容易多了。換句話說,若你沒有不良的動機,便會自然的做出利益他人的事。由於你在建立一個正確的習慣模式,你在今生及來世的生活便會更健康、更快樂,也將更容易進步,達到圓滿的悟境。月稱與龍樹兩位菩薩都教導我們,我們並無法改變世界,唯有淨化自己的心態才是根本,因為它是真正累積善惡業力的主導者。

 

 

當你訓練自心時,你在心智上會真的改變。例如:修行佛法後,一個具有侵略性的人會變得溫和多了。心靈上的寧靜是一種真正的快樂,而佛法真正的價值,也就在於使人變得溫和、慈悲,了解不僅利益自己,也要利益周遭的人。如果是為了希望減肥或長出新的頭髮而來修行,你可能不會真的減輕體重,或長出新的頭髮,但肯定的,你在心靈上一定會有所改變。但同時,我們也不能說修行不會產生身體上的改變,因為當一個人在靈修道上有極高的造詣時,身體的確會產生改變。例如:大修行者能將其身體化為虹光身。當一個人培養出內在的自主能力時,死亡就不再是無助且恐懼的經驗,而是一種可資利用的轉化過程。藉著住於三摩地定中,一個人可以有效地控制身體,即使身體已死去了三天或更久,力量仍在。這些就是禪定成就的身體徵相。

 

 

你的社交來往情況,會使你變得習慣於善業或惡業。如果你和耽於惡行的人來往,就會受到影響,將自己也投入製造壓力的活動中,這樣一來,你就會失去心靈的寧靜,並且累積無數惡業;如果你和一些有善念的人來往,就會習慣於善行,並且累積善業。社交關係帶給人的影響,就像長在檀香木旁的樹木一樣。檀香木有怡人的香味,雖然大部分的樹木都不是檀香木,但也熏染了香味;同理,若它們生長在具有異味的樹旁,也會染上不好的味道。它們的真正本性既非檀香木也非異味樹,假如將它們移開一段很長的時間,所沾上的氣味便會消失掉。我們的習性也是如此,不論是善或惡,都不是真正自心的一部分,經由訓練,這些也都可以淨除。

 

 

有如檀香木的芬芳,好的人際因緣的例子有:丘揚聰巴仁波切、卡盧仁波切、大-寶-法-王、薩迦崔津法王、敦珠法王,以及各個傳承的上師。西藏佛教在這裡被人接受的情況就是一個例子,說明了只要少數幾位好老師就能帶給許多人好的影響。

 

 

由於這一陣子我們正經歷一些末法時期的逆境,所以必須訓練自己,一方面改善世間的情境,一方面尋求來世獲得更好的聰智。要達到這個目標,所有以前噶舉傳承的上師都曾教導我們必須保持完全的純淨。身體的清淨需要依戒而行,不行做任何染污我們業力的事;心靈的清淨需要藉由生起對一切眾生的同等慈悲,以及對善知識的虔誠來培養;清淨語的保持則需靠不斷的遙呼祈求上師,永遠以清新感恩的心,來憶念自己的上師。最後,要維持周遭環境的清淨。根據前人的說法,環境是指獨居。當沒有乾擾發生時,一個人就能一直保持所有的清淨,因為他無法從事不正當的活動。在僻靜之地長期修行,能強化一個人的清淨性,並使之易於維持。但若無法獨居,就必須選擇一個最適合自己的地方來住。

 

 

請了解一點:維持身語意的清淨,和身體幹不干淨並沒有關係;若有關係,就和真正修行者的經驗相互衝突了。例如:密勒日巴裸身禪修,在洞中穴居多年,連澡都沒洗過一次。合宜的清淨性,其要點就在於遠離像殺、盜、淫的不正當行為,以免帶來惡業習性,製造更多痛苦。在日常生活中,起分別心是很自然的事。你希望自己和自己所愛的人快樂、成功,但別人的成功卻很可能讓你嫉妒或羨慕。因此,你必須對一切眾生髮展出平等的慈悲心。慈心和悲心在此密切相關,因為一旦你對眾生髮展出一種真正無分別的慈心,就會摧毀兩種煩惱,嗔心與嫉妒。對上師及一切善知識的虔誠會消彌驕慢。常向上師遙呼祈求,甚至最簡單的持咒,也能變為清淨的。當你沒有了我執,心就會變得非常清淨。以前,你很愚癡的時候,不知道如何正確的去為人處世,但修行了平等舍心、悲心、虔誠心之後,你就知道如何去消除嫉妒、嗔恨和驕慢了。

 

 

環境對初修行者尤其重要,因為他們在自律上能力較弱。初修行者就像樹上飄下的葉子一樣,沒有風的時候,它就掉落平攤在地上;有風的時候,便四處飄零。同樣的,如果環境充滿了刺激心神的東西,而我們又缺乏自律力,就會無可避免的造作了身語意的惡行。因此,遠離所有惡緣的一個平靜環境,對初學者而言,是有必要的。

 

 

 

 

 

 

 

若你因日常生活繁忙而無法獨處靜居時,就應知道,維持正確的心境並非一定要離群索居的;但在人群中和在獨居時,都一樣需要守戒。如果你研讀八十四大成就者的傳記,便能了解他們並沒有離開紅塵,相反的,他們完全投入其中,這是因為他們隨時提醒自己,讓心沒有一絲惱障,因而成為大成就者。例如:吃飯時不應只圖個人的滿足。浸於佛法中很長時間的人知 道,他們的身體就是本尊的壇城,因此,將吃的食物看成是對本尊的供養。如果知道你的身體充滿了細菌和微生物,數目也很多,而覺得這種事很奇怪時,每次進食,你就觀想將食物分給了它們,而非只是為自己在吃。如此,就能把心態由自私轉為利他,那是很重要的一種心態。

 

 

儘管身的清淨並非指肉身的干淨,但在你做精神修持之前,清洗一下,穿上整齊的衣服,還是很重要的。而且佛教對於沐浴的看法,有了另一層思考空間。在沐浴時,你會不經意的剝奪了許多肉眼看不到的眾生的生命;但若能在沐浴的同時,持誦任何一個你所知道的咒,便能將沐浴的水轉為治療的水。如此一來,沐浴不僅能清淨你的身體,也能治愈你的心靈。換言之,在行住坐臥中訓練自己的心去為他人著想,就能將平凡之物轉為善行。

 

 

佛陀時代,有個非常年輕認真的和尚叫做朗瓊,以邋遢率性聞名,也正因如此,他一點也沒興趣讀書。別的和尚讓他待在廟中,但要求他用掃把清理佛堂大殿。那是古遠的從前,想像在一個不太開化的小國家裡,沒有水泥地,地上就是泥土,所以永遠都有塵土覆在上面。這就是那個年輕和尚所要清掃的地方,永遠掃不完。佛陀以善巧方法建議他在掃地時,不斷的對自己說:“我掃塵埃,我要清除小小的塵埃粒子。” 因此,他每天清掃偌大的佛堂時,就不斷地重複這句話。直到有一天,他突然領悟到,消除塵埃整個的想法,就如同我們要清除迷惑與無明一樣。他的心轉為急欲清除自己的煩惱障,終於成就了阿羅漢果,而這只是藉著清掃房內而已。好的動機有非常大的價值,我們不應低估它。

 

 

你的心態和你的精神界有很大的關係。討論菩薩行的經典指出:開門、關門是一種中性的行為,通常不會累積善業或惡業,但你卻能以一種讓我們可以累積功德的心態來做同樣的事。例如:開門時,你可以觀想自己正為一切眾生打開解脫之門;關門時,你也可以想像自己正為一切眾生關起投生惡道之門。如此一來,你便能隨時都保持在禪觀中,培養出使自己的精神修持成長的果實。藉由菩薩願心,這些平凡之舉都能轉為功德的累積,並能以同樣的發心將一切行為由惡轉善。身體與語言的行為反映出你的心,恰如鏡中之影,若你做個鬼臉,鏡中的你也會做個鬼臉;若你不做鬼臉,鏡中的你也沒有動靜,只要你能控制自心,身體和言語都會依從而行。西藏有句俗話說:維持正念什麼都不做,也比懷著邪念認真修行來得好。

 

 

戒律是保護你不受世俗誘惑的關鍵。戒律能持得多好,就要看你對它的認真程度而定。若你沒能好好地持守,一件小事就會讓你破戒;但若你很真誠,就算面臨極大的困難,也不會做出任何事來破犯誓戒的聖潔。要建立起戒律的神聖性,好好持守它是最基本的。例如,雖然我們認為全身都很重要,不過眼睛卻是最重要的部位。任何時候危險發生時,我們都會眨眼以保護雙目和全身;同理,持守任何受過的戒律就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每早一睡醒,就默想:“今天不論遇到什麼情況,我都不要毀戒。” 晚上回顧一天,若無破犯戒條,便應覺高興, 並懷喜悅和仁慈的心。常常默想你的誓戒,讓自己對它感到熟悉。

 

 

你必須非常謹慎的檢視自己的戒律,這些誓戒在密績中稱為三昧耶。在你受戒之前要先考慮一下自己的文化背景,以免將來利用它來做為一個藉題。如果你的文化傳統看起來和戒律並不相合,但也不完全抵觸,那麼就不算是不當;但若傳統的生活方式確實會毀掉誓約,那麼受戒就不適宜了。在你受戒前,一定要學習將它視為比任何其他事物,都還重要的一個神聖約條才行。在做社交活動時,只要你不覺得別人做什麼你就非得跟隨不可,這樣就不會犯戒了。單單和他人相處並不犯戒,還可能由於自己持戒而利益幫助了他們。你的責任就是守戒,而非去批判他人。倘若你不飲酒,就建立起一個好榜樣,播下了一顆好種子,你可能引起那些人的好奇心,而帶領他們走上學佛之路。只要自己守好戒,就能打開許多人的眼睛。如果你在行事前能想:“我不做任何違背佛法的事,我的一切作為都將依照佛法的原則而行。” 這樣便會對我們有幫助。每天常常的這樣提醒自己,由於心理有了準備,因此,突然遇到困難,也便能加以容忍了。

 

 

日常生活中,總會有人批評你,甚或貶責你。同樣我們可延用前述如護眼的方法。因為做為一個修行者,你的責任是在於照料自己的行為,而非指出他人的毛病。試想如果你對這些批評貶抑感到認真,精神就會受刺激,因而生起極大的嗔恨等惱障。我們修行佛法的人知道,最大的惡業,通常都是因為嗔心大起而來的。了解到這點,我們就會停止批評或貶損他人,這種包容會產生極大的功德。但這並非意味你不必去澄清批評,或說明誤會,那些當然都應做的。但由於佛法是反對情緒上或身體上的暴力行為,因此做為一個修行者,你便有現任保護自己,不造惡業,平息憤怒,對那些批評或冒犯你的人生起慈悲心。若你學會在遭受攻擊時保持容忍,那麼惱亂你的人就會成為你的法友,因為他或她正在助你培養寬容的心,將一切轉化為功德的累積。你無法找到比那更好的法友了。當然,只要你還是個菩薩。

 

 

在修每個法的開始,你要發心利益一切眾生,並捨棄一切煩惱。在修法過程中,你的心可能會散亂,但由於以正確的心態開始,因此小小的散亂並不足以摧毀你的功德。最後,要記得迴向,將功德和一切眾生分享。這樣的修行方法會使你的修行具很大的功德。

 

 

在工作 時,你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若你是以純淨的心來修行,那麼在工作時 保持修行之道,就會變得很簡單,不費一點力氣。否則,即使花了很多時間修行,若心無法避免惱障,也還是無法追隨法道的。這不是修行本身沒有效益,而是你將不淨的心態混雜一起了。

 

 

晚上睡覺前,坐下來稍微想一想是很重要的,即使只有五分鐘左右也行。想想你每天所做的事,問你自己是否做了任何違背佛法的事。若做了,應感慚愧,並下決心明天不再重犯,這就是你要如何強化自己決心的方法。如果不能每天檢視自己,便對任何自己所為,或對或錯的,失去了明察的心。

 

 

美國人通常對世界性的痛苦具有慈悲心,問題是他們究竟是否真的了解了眾生?即使是好像對世界上正在發生的痛苦感到關懷,卻也往往忽視了自己家庭的幸福。美國人對建立夫妻、父母或小孩私人關係的和諧上一點也不經心。而唯有先學會把和諧帶給少數人,包括自己及家人,你才有可能把力量伸展,帶給全世界和平。

 

(一九九零年十一月,紐約屋士 達噶瑪三乘法輪中心開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farsighted 的頭像
    farsighted

    江秋旺膜的部落格

    farsighte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