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資糧道結束以後,就是加行道。資糧道和加行道的區別在於,資糧道主要以積累資糧和聞思為主,雖然大資糧道的時候會修四禪八定,根機好的利根修行人在大資糧道的時候,可以通過禪定的力量,到十方諸佛菩薩的剎土當中親聆佛的教言。但只有到了加行道的時候,才真正是以修行為主,同時也要兼顧聞思。不僅是加行道,哪怕在菩薩的三地,都會有聞思,但此時主要是修行。

  很多顯宗經典講過,加行道包括四個階段:暖位、頂位、忍位、世第一法位。

  第一,暖位。「暖」是一種比喻,意思是說,證悟空性的智慧,能夠驅除所有的無明黑暗,就像一把火。如果一地菩薩的智慧是火焰,則加行道的時候已經體會到了這種空性,雖然還不是火,但已經離火很近,可以感覺到火的溫暖。從證悟的角度來說,加行道的時候,已經比較接近於一地菩薩的境界,有真實的證悟空性的感受,所以叫暖位。

  暖位雖然證悟了人無我與法無我所有的空性,但在修行的時候,對外界,也即內心以外的物質空性的證悟更為明顯、清晰。一般大圓滿初步的證悟,也屬於加行道的暖位。但證悟大圓滿有很多的層次,有些利根在證悟的當下,不需要經過其它階段,直接就成佛或登地了,但這種情況非常少。

  禪宗的明心見性也應該有很多層次,不排除有直接證悟一地的可能,但一般初步的證悟,也應該是加行道,而不是成佛或登地。包括初步證悟大手印、中觀等等都是一樣,都應該屬於暖位。

  我們不能以為,證悟了就是成佛了,從此萬事大吉,再不需要修行了。其實,證悟以後,才是真正的開始修行了。在證悟之前,所有的修行就好比走路閉著眼睛,根本不知道眼前是怎樣的一條路。不管佛經講得再好,中觀講得再細,自己都沒有什麼體會。證悟以後,才算睜開了眼睛,看到了要走的路,但只是在這條路上剛剛走了一步,前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加行道時候的體會,不是聽龍樹菩薩、佛陀、上師講的體會,而是自己已經有了親身的感受、見解和體悟,所以像睜開雙眼,看到眼前的路一樣確定無疑。麥彭仁波切在《定解寶燈論》當中也說過一句話:證悟的時候,就像直接看眼前的虛空,正在思維的念頭也是空性。這不是理論、推理,而是要覺悟、體會到,這叫初步的證悟。在初步證悟以後,若能精進修行,其進步的速度將遠遠勝出顯宗加行道的修行人,因為密宗是一條快捷的路。

  從證悟見解的角度而言,初步的證悟者已經達到了加行道。但從禪定與神通、神變等其他功德的角度來說,他們還沒有達到加行道的境界。但修顯宗法門達到加行道境界的人成就的速度,卻沒有剛剛證悟大圓滿或大手印的人快,雖然其禪定的力量,可能已經超過了剛剛證悟大圓滿的人。因為大圓滿的修行人不一定會修四禪八定,甚至連一禪的境界都沒有達到,但仍然可以證悟,這是密宗的優點。

  在《現觀莊嚴論》當中,針對加行道的本質是什麼這一問題,有非常多的爭論。最後的結論是,加行道的本質還不是智慧,還屬於八識當中的第六意識。是第六意識在證悟空性,而不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更不是末那識,因為我執不可能證悟空性,它不但不是智慧,而且是和智慧對立的愚昧,是要被推翻的對象。當然,證悟空性的,也不是阿賴耶識。

  此時的意識還沒有轉化為智慧,哪怕聞思修所得的智慧,都不是真正的智慧,其本體還是意識,所以是有漏的、無常的、有執著的幻覺。證悟佔的比例多,執著就少一些,實際上也是有執著的,甚至還會執著在證悟當中。

  第六意識首先是執著一切,創造了所有的煩惱。之後意識經過聞思修行,又可以證悟空性,斷除煩惱。意識怎麼能證悟空性呢?意識實際上無法直接證悟空性,但它可以用間接的方法,變成類似於空性的感覺,實際上只是一種念頭而已。因為是念頭,所以也是無常有漏的。有時候念頭變成貪心,有時候念頭變成嗔恨心、菩提心、出離心。此時,就變成了類似於證悟空性智慧這樣的念頭。為什麼叫類似呢?因為雖然有空性的感受,但空性的感受非常模糊。真正的證悟,就像六祖惠能大師在證悟以後寫的那首偈子:「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其中所表達的意思,與大圓滿、大中觀完全一樣。其中的第一句和第三句話非常重要,包含了所有層次的證悟境界。

  阿底峽尊者當年也講過:一天產生了一百個念頭,那就去尋找一百次。每一次尋找的時候,就有一次的不可得,每一個不可得,都是法界、法性、如來藏,這就是證悟。想達到這樣的證悟,前提是什麼?阿底峽尊者講得很簡單,就是七支供。廣一點、圓滿一點的七支供,就是五加行,所以五加行是必須要修的,還要反覆地修。

  過去的很多大圓滿成就者,都修了許多遍加行,只有具備堅韌的毅力,最後才可以證悟。我們雖然沒有這麼多時間,但也一定要修一遍非常完整、標準的加行,否則今生就沒有證悟的機會了。如果五加行全部修好了,還是比較容易證悟的。

  第二,頂位。頂,也即頂尖。雖然加行道還沒有修完,但在進入此階段以後,永遠不會再產生不相信因果、輪迴等等的邪見,邪見永遠不會斷除這種人的善根。在超越斷滅善根方面,已經達到了頂尖,善根永遠都不會斷,所以叫頂位。

  第三,忍位。忍什麼呢?無論是對空性、大空性、遠離一切執著一切戲論的空性、大圓滿、大手印,以及密宗所說的一切都是佛的顯現、佛的壇城等等,都能接受,不會有疑問、質疑,也不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想法,因為已經開始親身體會到這些境界了,所以叫忍。

  進入此階段以後,永遠都不會再墮惡趣。修到忍位後期以後,大乘修行人永遠都不會退轉到小乘,永遠都不會發心成就聲緣阿羅漢的果位,一定會沿著大乘解脫道最終走向成佛。

  前三個階段的修行境界基本上一樣,只是對外境的體會有比較模糊、清晰、非常清晰的區別,境界的深度也在不斷增長。到忍位的時候,不僅是對外界,而且對內在的心也證悟了空性。雖然三個階段都一起證悟了諸法無我,但修的時候重點還是有點不一樣。就像看圖片,雖然整幅圖片都看到了,但看得最清晰的,還是眼睛專注的那一部分。若要記住圖片的全貌,還是需要再去看一看。同理,證悟的時候,雖然內在、外在所有的空性都證悟了,但修的時候還是有一個過程。首先是外在的證悟會比較清楚,內心更清晰的證悟會慢一點。忍位時對內在精神的證悟,已經達到了中等的清晰,還不是很清晰。但對外在世界的證悟,已經很清晰了。

  第四,世第一法位,也即世間第一、世間法中最殊勝的果位。此處的世間法,不是沒有出離心的那種世間法,而是指一地以下的境界。為什麼說世第一法位是所有世間法當中最殊勝的呢?因為在此之前,從來沒有產生過無漏的智慧,如今依靠有漏的修行善根,將於第二瞬間產生見道的無漏智慧,這是需要強有力的善根才能產生的,所以稱為世間第一。這已經是凡夫修行的最頂尖,過了以後就不是凡夫,而是菩薩一地的見道聖者了。

  關於五道十地的詳細內容,在《現觀莊嚴論》和《入行論》裡面講過,有興趣的人可以參看。

 
  (恭錄自慈誠羅珠堪布《慧燈之光(十)〈四聖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rsighte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