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頂果欽哲法王著
啟敬偈
頂禮
本書以一個梵文的簡短頂禮為起始:
南無洛卡須瓦拉雅(Namo Lokeshvaraya,即“南無觀世音菩薩”或“南無世自在主”)。
南無(Namo)意指“我頂禮”;洛卡(Loka)代表世界或宇宙;須瓦拉(ishvara)意指“全能之主”(the all-powerful master)。因此,第一行“南無洛卡須瓦拉雅”是指“ 我向宇宙之主頂禮 ”。
在此,宇宙之主是指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即悲心本身,以一個本尊的身相化現。他覺察一切有情眾生的痛苦。在藏文之中,他被稱為“間惹息”(Chenrezi),意指“遍觀者”。他不斷在十方淨土轉動大乘教法之法輪,化現為各種身相來協助眾生:化現為一尊佛、一位十地菩薩、一位本尊、一位上師,甚至一個凡人或動物。
諸如觀世音等偉大的菩薩,為了利益眾生而在世間化現。他們不像凡夫俗子,不是受到過去業力的驅使而投生。相反的,他們化現為擁有淨信、準備走上解脫道的眾生,一如日月自然而然地映照在靜止清澈的水面上。菩薩可能化現為法友,或任何其他能夠幫助緣遇之人的身相。
以下是一個比較長的頂禮:
雖然他看到一切現像沒有來去,
他一切努力只為眾生;
向無別於眾生怙主觀世音菩薩之無上上師,
我恭敬地用身、語、意來頂禮。
具有般若智慧的上師了解,一切現象的本質超越來與去、永恆與虛無、存在與不存在、單一和多元等概念。他了解所有事物的真實本質,並且出於大悲,僅僅為了一切眾生而努力,帶領他們走上大乘之道。
無上的上師無別於觀世音菩薩——諸佛慈悲的化現。雖然他為了眾生而展現無數不同的身相,但觀世音菩薩的本質從未改變。他完全地證悟,已經證得本初智慧。他的心是諸佛無二、不變的證悟心——即究竟的法身(dharmakaya)。
如我所說的,觀世音菩薩在世間顯現,不像凡夫俗子那般是過去業行和煩惱的結果,而是為了利益眾生。在印度,他化現為一個菩薩,請求釋迦摩尼佛轉動法輪。在第七世紀的西藏,他化現為偉大的國王松贊乾布26,使佛教在雪域奠定基礎。在我們身處的時代,法王……和大寶法王噶瑪巴是觀世音菩薩的化現。蓮師27也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觀世音菩薩在他充滿奇蹟、自我解脫的生世之中,化現為無數身相。蓮師和觀世音菩薩持續以無數身相化現,利益一切有情眾生。此一不息的事業之流將持續下去,直到輪迴中沒有眾生為止。三藏(Tripitaka)——佛陀之經論的結集——其中一些經典詳細描述了觀世音菩薩圓滿解脫之生平,例如《寶篋經》(Sutra Designed as a Jewel Chest),以及《悲華經》(Sutra of the White Lotus of Compassion)28。
26.西藏國王松贊乾布(King Songtsen Gampo,609-698),西藏三位偉大的佛教徒國王的首位,是觀世音的化身。
27.蓮花生大士或蓮師(Guru Padmasambhava,the Lotus Born Guru),是法身佛阿彌陀佛、報身佛觀世音、化身佛釋迦牟尼佛的化身。他清淨無瑕地從一朵蓮花中出生,把經典和密續的教法帶入西藏,並封藏了無數伏藏。在特定的時空下,這些伏藏被取出,利益後世的眾生。
28.參見參考書目。
觀世音是無限悲心的展現;這種悲心住於一切諸佛的心中。他也擁有許多其他為人所知的名號,例如,尊聖天王、不空羂索、浚斷輪迴、大悲調伏眾生、調禦丈夫海、卡薩巴尼、獅子吼、心性休息,以及世間自在29。身為人類,如果我們對觀世音菩薩生起虔敬心和信心,我們將能夠領受到他的加持,證得所有觀世音的證悟功德。
29.這些名號對應觀世音的各種面向。如《唵嘛呢唄美吽:證悟者的心要寶藏》(The Heart Treasure of the Enlightened Ones)所解釋的,尊聖天王(King of the Sky)、不空羂索(Bountiful Lasso)、浚斷輪迴(He who Dredges the Depths fo Samsara)、大悲調伏眾生(Greatly Compassionate Transformer of Beings)、以及調禦丈夫海(Ocean of Conquerors),可以被視為色、受、想、行、識五蘊的清淨相;而卡薩巴尼(Kasarpani)、獅子吼(Lion's Roar)、心性休息(Unwinding in Ultimate Mind)以及世間自在(Sovereign of the Universe)則代表身、語、意和法身的清淨相。
觀世音菩薩的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唄美吽(Om Mani Padme Hung)——是觀世音的一個化現。在任何時候,任何一個人,甚至一頭無知的野獸,看見這六個種子字或聽到六字明咒的咒音,解脫的種子就會在他或她的心中播下,使他或她免於墮入下三道。觀世音菩薩的六字明咒的種子字,即使是由一個普通人來書寫,也不是尋常的種子字,而是已經受到觀世音菩薩的智慧心加持的種子字。這些種子字是由觀世音菩薩的加持所構成,具有解脫的力量。
如同虛空提供山巒和陸地存在的空間,觀世音菩薩和一切諸佛的智慧與慈悲能使眾生證得解脫。諸佛的慈悲不是有限的或有所偏好的——並未受到喜歡和不喜歡,或偏愛的束縛。他們的慈悲如天空般遍在。如同一個母親知道她的孩子是否安好、飢餓、陷入危險或寒冷一般,觀世音菩薩總是明了哪些眾生可以走上大乘的道路,以及哪些眾生已經能夠被帶領至阿彌陀佛的極樂淨土。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沒有藩籬或遲延。他的慈悲事業是毫無造作而自然的。即使是一陣清新的夏日微風,也是諸佛的事業。
不像尋常眾生的事業,諸佛的事業不需要任何造作或目標。如同水天生擁有濕潤物品和溶解塵污的特質。觀世音菩薩每一個微小的行為,甚至他的一個手勢,都能夠帶領他人趨向解脫。這是觀世音菩薩在證悟之前,所發下的強大祈願的結果。沒有諸佛的無限慈悲和智慧,就不可能從輪迴中解脫。視你的根本上師——那個正確無誤地教導你要做什麼、不要做什麼的人——無別於觀世音菩薩,並懷著極大的虔誠和恭敬來向其頂禮。
在這個頂禮之後,嘉瑟•東美表達他要解釋菩薩戒律的意圖:
圓滿之諸佛──安樂和究竟寂靜之源──
因成就殊勝佛法而存在,
然而,成就佛法要仰賴修行的方法;
因此,我現在來解釋菩薩的修行。
透過知曉和應用這些戒律,你將逐漸了解佛陀教法的真諦,並在修道上有所進展。
一個良善、利他的心,乃是健康、長壽和財富等短暫快樂的根源,以及從輪迴中解脫、獲致不變之證悟等究竟大樂的根源。所有輪迴、戰爭、飢荒、疾病、天災的痛苦,都源自嗔恨和其他內在的毒藥。當有害的念頭盛行,人們只想到傷害彼此的時候,世界福祉日益衰退。如果人們的心充滿了助人的願望,世界福祉會穩定增長。
為了獲得短暫和究竟的安樂,你首先要生起菩提心的發心,也就是為了一切有情眾生而獲致證悟的心,而此一菩提心源自於慈悲。接著,你必須結合善巧方便與智慧:修持六波羅密和了悟空性。龍樹(Nagarjuna)在《寶鬘論》(或《寶行王正論》,Ratnamala)中說:
如果你立志證悟,
它的根本是如須彌山一般穩固的菩提心、
遍在的慈悲,
以及無二的智慧。
當佛陀還是個行走於證悟道上的菩薩時,他甚至投生為鳥類和野獸,對其他鳥獸解說佛法。他鼓勵它們放棄傷害彼此,生起慈悲和求取證悟的願望。佛陀清淨、利他之心的力量,使周圍村莊的作物總是豐收,居民免於疾病,沒有一個眾生墮入下三道。去欣賞一個利他的念頭所產生的不可思議的力量和作用,是重要的。
一個佛已經把這種利他心發展極致,降服了眾生的頭號大敵——貪、嗔、痴、慢、疑。當佛陀坐在菩提樹下時,一支由兩萬一千個惡魔組成的軍隊,向他發射一陣陣如雨落下的武器來使他分心,阻止他獲致證悟。但佛陀只觀修慈悲,並透過禪修的力量,使如雨般落下的武器轉變成為清新芬芳的花雨。
佛陀擁有如此的力量,乃是因為他的身、語、意已完全地、和諧地與佛法的真諦融合為一,並浸滿慈悲。佛法住於佛陀的心中,透過他的慈悲而生起,並且被傳達給他人,作為指示解脫道的教法。佛陀自然而然的化現為一個指引者,帶領所有因為無明而盲目的人脫出輪迴。佛陀的慈悲是如此的:假如一個人正在攻擊他,同時另一個人正在供養他,佛陀既不會對前者產生絲毫仇恨,也不會對後者產生絲毫好感。
那些依照佛陀的意思來修持大乘佛法的人,即是所謂的菩薩30。如果你修持大乘的教法,在最好的情況下,你可以達到觀世音菩薩和文殊師利等大菩薩的層次,或像具有洞見和神通的佛陀兩大弟子舍利弗和目犍連31。即使你無法在今生修行到圓滿的程度,你至少將投生成為未來佛彌勒佛的主要弟子之一。
30.菩薩是已經了悟現象之空性,以及了悟沒有“自我”存在的眾生。他們離於一般的情緒和煩惱。菩薩有十個層次或十地。第十一地是圓滿成佛;當煩惱障和所知障二障被徹底根除時,即達到了第十一地,也就是圓滿成佛的境界。就較廣泛的意義而言,一個菩薩是指修持大乘佛教教法的眾生。
31.據說,舍利弗(Sariputra)特別具有深刻洞見的天賦,而目犍連(Maudgalyayana)則特別具有神通的天賦。
諸佛已經完全降伏了無明及其他煩惱等敵人;諸佛也常常被稱作“世尊”(Victorious Ones)這個同義字。而在眾多法本之中,包括這些佛教的藏文本續,菩薩被稱作“世尊之子” 32。那麼,誰是諸佛之子?以釋迦摩尼佛為例,他的身之子,乃是他的骨肉——王子羅睺羅(Prince Rahula);他的語之子,乃是所有聽聞他的教法,證得阿羅漢33果位的人,例如舍利弗、目犍連、十六位阿羅漢及其他偉大的人物;這些人成為佛陀教法的持有者。最重要的是佛陀的心之子:他們是觀世音菩薩和文殊師利等大菩薩,實踐他們崇高的發心,帶領一切有情眾生獲致證悟。正如一個偉大的君主會從一千個孩子中,選擇一個擁有最完美品質的孩子作為繼承人,一個佛陀也會把圓滿結合智慧與慈悲的菩薩視為真正的繼承人。
32.藏文“嘉瑟”(Gyalse),梵文Jinaputra,字面意義是“智子,世尊之子”(Child of the Victorious Ones),但為了可讀性的緣故,在本書中,都被翻譯成為它的同義字“菩薩”。
33.阿羅漢(Arhat)藏文“扎瓊巴”(drachompa),意指:“克敵者”,而此處的敵人,也就是負面情緒。
佛法的教法擁有極大的力量,但是除非你正確地修持它們,否則那力量將僅僅只是從未被展現的潛力。如果一個人擁有一個工具,卻不使用那個工具,那麼將不會成就太多的事情。一個不被使用的工具本身,是沒有什麼用處的。但是如果你如實地把教法付諸實修,那麼當佛法在你心識流中誕生成長時,你所有的過患將自然而然地消失,你所有的正面品質將自然而然地盛放,如同高升的朝陽逐漸把愈來愈強的光芒照耀整個世界一般。
一個人可以用許多方式去學習一個菩薩的修行。但是,聽聞教法、深思教法,以及透過禪修來消化吸收教法,總是必要的。諸如《菩薩三十七種修行之道》的口訣教導包含了所有關於持戒(戒)、禪定(定)、和智慧(慧)等菩薩教法的精髓。如果你能夠理解、實修這些教法,你將能夠輕易地走向解脫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