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薩迦達欽法王開示——正念觀照的實修技巧】

 



每一天,我們都有不同的心理經驗——或是心情好,或是心情不好;或是快樂,或是不快樂……這些念頭一直對我們有所影響。這些體驗是自然的,而重要的是,要了解它們的本質:它們生起、停駐、滅去,如此不斷地生、住、滅,貌似永無止息。
 

 


我們必須理解自己念頭的來源。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修持“止”(奢摩他)、“觀”(毘婆舍那)禪修。作為個人禪修的一部分,應該注意姿勢。當我們坐直時,會打開自己的脈,使我們的心理狀態變得穩定,這有助於令自心正直坦率,並有益呼吸。對心的功用和自性作分析,觀察念頭、情緒、感受是如何暫時地生起、滅去,繼而轉到另一個念頭或感受上,這對於平息內心之苦,大有幫助。

 

 

在“止”的禪修中,當我們觀察自己的念頭時,念頭的數量會減少,直至我們能夠自然地體驗到寂止、輕安之樂。
 

 

當我們檢視自心時,我們會注意到,心並無顏色、形狀或大小。無論我們怎麼看,都找不到一個“心”或一個“我”。結論就是:心是空於單一或多個的性質。
 

 


進階禪修
 

 

我們經由佛經、密續等不同層次的教法來修持佛法。經乘教法被稱作外部的教法或顯教,而密續教法被稱作內部的或秘密的教法。在(大乘)經乘的階段中,修行者必須修持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般若這“六波羅蜜”(六度);在(金剛乘)密宗中,則禪修某特定本尊。

 

 

禪修本尊幫助我們減緩內心之苦。我們活躍的心令自己具有心意上的不安適。當我們攀緣、執取、貪著於輪迴活動時,就產生了不淨觀。這個攀緣或執取有如一個重擔,把我們往下拉,令我們的心意沉重。如果我們具有淨觀,我們就能從這些執著中解脫,我們的識就能生起。

 

 

在我們的修行中,動機(發心)扮演著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並且連接著淨觀和不淨觀。不淨觀和淨觀與我們的發心息息相關。如果我們具有清淨發心來做修持,那麼我們將會自然具有淨觀或清淨的心態。具有清淨發心時,我們沒有貪執,這為我們的修行,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基礎。同樣地,如果我們的發心包覆著世俗考量,因為這些世俗考量與我們的貪執自然相連,於是我們的修行就會具有不淨觀的特質。

 

 

修持正念技巧非常重要。對於本文中所提到的正念技巧,有意了解相關詳細教示的修行者,我請你們參閱哦千·恭秋·倫珠的《三現分》和德松仁波切的《三現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rsighte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