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悟如來藏的本體大空性的真偽
慈誠羅珠堪布仁波切
我們的思維其實是很簡單的,“有”、“無”、“非有”、“非無”這四點,可以涵蓋所有的思維。將這四點完全打破以後,我們還能說出什麼呢?再沒有別的觀點了,這就叫“證悟空性”。對此也曾有過理解出錯的公案:以前禪宗的摩訶衍法師來西藏弘揚禪宗,曾在西藏引起極大的爭論。並不是藏地不接受禪宗的法,禪宗的法其實是非常好的法,但依照西藏歷史的記載,摩訶衍講禪宗的法時出了一些問題。當然,這僅僅是西藏和印度人的觀點,當時漢傳佛教的描述與此大相徑庭,我們暫時不去論述誰是誰非,只根據西藏歷史的記錄描繪他所提出的觀點。他說無論“有”、“無”、“善”、“惡”都不要想,“非善”、“非惡”也不要想,一切都放下,放下以後就解脫了。若不能放下而去行善造業,就會在輪迴中流轉。
因為取捨善惡是下等根基人的修法,而上等根基的人則應全部放下,什麼都不想。這種道理從表面上看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他要求暫時放不下的也非得要放下,這是不對的。說放下就放下是不可能的,沒有那麼輕而易舉的事。放下需要某種有力的方法才能實現,沒有方法是不可能放下的,所以說只講放下不講究方法是不對的。
摩訶衍所說的“放下”、“不要想”,如果真是僅僅不思而沒有悟性的話,那其實還是在想,想的什麼呢?想的就是“不要想”。心裡想著“不能思維”,其實內心還是在思維。這樣做只不過在方法上有所不同而已,這種觀點不對。漢地寺廟現在的修行人,如果修的是真正的禪宗,那十分了不起,如果修的是不思的觀點,那就十分危險。前面所講的打破、推翻原有觀點從而證悟空性是《中觀》的見解,而僅僅不思的觀點不是《中觀》的見解。這二者從詞語語氣上不易鑑別。
《中觀》的觀點,是觀察“有”、“無”、“生”、“住”、“滅”等等,當觀察到一定程度後,才能深深體會到原來“有”、“無”等都是我們自己的一種佛經上稱之為“增上安立”的東西。 “增上安立”就是指把根本不存在的東西當作“有”而不當作“無”等等。然而現在事實卻根本不是我們以前所想像的那樣,我們原來所想是一回事,但是現在證悟之所見又是另外一回事,此二者之間有天地之別!概念都不一樣。這種“深深的體會”叫“初前期證悟”,可以稱之為“證悟了”、“開悟了”。但開悟是分層次的,並非指成佛。
證悟就是開悟,但開悟不一定指成佛。大小乘的四禪八定,可以修到鼻孔沒有呼吸。還可以修到很長時間心裡都沒有念頭,坐著非常舒服,但是,這樣的修行也與解脫沒有任何關係!解脫是指用智慧去拔除輪迴的根,這才叫解脫。當所有的“有”、“無”念頭都真正地消失後,剩下的就是“如來藏”。禪宗裡這叫“本來面目”,也可以稱之為“大光明”、“大平等”、“大圓滿”、“自然智慧”等等。這才是真實的“不思”和“不想”,辨別這二者之間的差別極為重要。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