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三,建議居住在僻靜處——所有良善品質的來源
 

3
離棄惡逆的處所時,
煩惱逐漸消失;
無散漫時,
善行自然增長;
明覺變得更清晰時,
對佛法的信心隨之增長;
依止僻靜處,
乃是菩薩的修行。
當你住在僻靜處時,負面情緒會逐漸消失,自製和節度會隨之增長。嘉瑟•東美說道:
在一個僻靜處,
沒有要擊敗的敵人,
沒有要保護的親人,
沒有要景仰的上司,
沒有要照料的僕人。
因此,嘛尼巴,
在那個地方,
除了調伏你的心之外,
你還必須做什麼呢?

 

 

沒有受到親友的打擾,沒有因為要從商或耕田來謀生而分心,你將能夠專心一意的修行,使身、語、意有所增長。你的心將變得自製、寧靜、明晰,對教法的真諦充滿篤定無疑的信心。這是為什麼過去所有的聖哲都住在荒野、僻靜處、山間來修行。如寂天大師所說:
 

 

因此,貪慾和需求使我們感到厭離,
現在讓我們隨喜在僻靜處,
在那些地方,
所有的爭鬥和衝突都止息了,
只有綠林的平和與寂靜。 39

 

 

39. 《入菩薩行論》英文版,第一二二頁。
話說:
如風如鳥一般不執著於獲得,
如一頭害羞的動物居住在荒野,
如實行止,你將住於安寧無擾之中。

 

 

 

如果你希望全心全意地修持佛法,不要不斷地被執著與嗔恨的波浪推來拋去,那麼放棄執著與嗔恨,前往一個僻靜處。把你的心轉向內在,發現你的缺點,加以根除,並發展你所有本俱的良善本質。滿足於僅僅足夠維持生命的食物、僅僅足夠蔽體的衣著,如此你的修行將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地有所進展。
 

 

一旦你遠離了所有令人分心的情景,你的修行將使你在修道上前進。這是為什麼過去所有的瑜伽士都如同乞丐,從一個僻靜處流浪至另一個僻靜處。即使只在一個寧靜偏僻的處所停留一個月,也將足以使你的嗔恨被利益他人的願望所取代,使你對朋友的執著被無常與死亡逼近的強烈感受所取代。
 

 

如阿底峽尊者所說的:“在你獲得定力之前,散漫會損害你的修行。居住在森林和山間的僻靜處。遠離令人沮喪的活動,你將能夠全心全意的修持佛法。在死亡時,你將沒有悔恨。”

 


種敦巴40說:“這個末法時代不是凡夫俗子從外表幫助其他眾生的時代,而是居住在僻靜處,修持菩提心的愛與慈悲的時代。” 41
 

 

 

40.種敦巴(Drom Tonpa Gyalwai Jungne,1004-1064),阿底峽尊者最親近的西藏弟子。種敦巴追隨阿底峽十八年。他創建了瑞廷(Reting)寺,並且在六十歲圓寂之前,於該寺停留、教學七年。


41.參見《普賢上師言教》英文版(The Words of My Perfect Teacher),第二三七頁。


迷妄和串習的力量如此強大,因此剛開始,修持佛法似乎非常困難,但這些困難將逐漸消失。一旦你了解教法的精髓,修行將沒有困難。你的努力精進將為你帶來喜樂。它如同發展任何一項技藝——隨著你嫻熟其中的重點,它就變得愈來愈容易,你的信心、能力、和努力與日俱增。

 


不論你從事了什麼樣的禪修或思考,它都不會白白被浪費。在死亡時,它所帶來的利益將出現在你的心續之中,幫助你投生在一個佛法興盛、靠近一個真正上師的處所。一個生世接著一個生世,你將逐漸從一個下等的修行者變成一個中等的修行者,從一個中等的修行者變成一個上等的修行者。

 


聞的核心是思,思的核心是修。隨著你愈來愈深入教法的意義,佛法不可思議的功德將變得更加清晰,如同你飛得愈高,太陽就顯得更加明亮燦爛。

 


你變得寧靜平和,乃是你已經完全融會貫通所聞之佛法的徵兆。你離於煩惱,乃是你已經完全融入禪修的徵兆。隨著聞通向思,思轉化成為修,你對今生充滿迷妄的活動的渴望將會減少,轉而心向佛法。

 


你依止佛法所從事的任何事情,不論它是微小或是不重要的,都將帶來利益。如同《賢愚經》(Sutra of the Wise and the Foolish)所說的:
切勿輕忽微小之善行,
認為它們無所助益,
因為假以時日,
滴水將溢滿巨壺。

 


同樣的,即使你每天只修行一個小時,但是只要懷著信心和熱忱來修行,良善的品質將逐漸增長。規律地修行能夠輕易轉化你的心。從了解世俗諦,你將全然地確信勝義諦的意義。

 


“散漫”是生起這種品質的主要障礙。散漫能夠在每一剎那生起。如果你讓時間毫無意義地逝去,那麼在死亡時,你將後悔沒有修持佛法。但到了那個時候,一切都已經太遲,悔恨將沒有任何幫助。此時此刻即是前往一個僻靜處,把你從上師那裡領受的教法付諸實修的時機。如此一來,生命的每一剎那都將變得珍貴殊勝而充滿意義,並使你更加遠離輪迴,更加趨近解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rsighte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