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分解釋如何正式進入修道,第二部則包括瞭如何根據一個人的根器——下等、中等或上等根器——來實際地遵循修行的道路。
前行包含了七個主題。


首先,你必須讓這個稀有難得的人身俱有意義。


1
現在我擁有這艘大船,如此難得的殊勝人身,
我必須載著自己和其他眾生渡過輪迴之汪洋。
為了渡至彼岸,
日日夜夜心無散漫地聞思修,
乃是菩薩的修行。

 


此時此刻,你足夠幸運,沒有投生在沒有閒暇修持佛法的八種狀態之一,並具有修持佛法的十種優勢。


沒有閒暇去修持佛法的八種狀態(即“八無暇”)分別是:(1)投生地獄道;(2)投生為餓鬼;(3)投生為畜牲;(4)投生為野蠻人;(5)投生為長壽之天神;(6)擁有錯誤之見解(邪見);(7)投生在無佛住世的黑暗時期;以及(8)天生身體機能缺陷。

 


在有利於修持佛法的十種優勢(即“十滿”)之中,有五種優勢與個人有關(即“內圓滿”)。它們是:(1)投生為人;(2)投生在佛法興盛的中土;(3)具足五根;(4)沒有過著與佛法相抵觸的生活方式;以及(5)對教法具有信心。

 


另外五種優勢仰賴外在環境(即“外圓滿”)。它們是:(6)有佛住世;(7)此佛曾經教授佛法;(8)佛法仍然存在於你身處的時代;(9)你已經進入佛法;以及(10)你已經被一個上師接受。
龍欽•冉江34也詳細說明了使你遠離佛法的八種亂境(eight intrusive circumstances),以及限制你的天生潛能去獲致解脫的八種惡習(eight incompatible propensities)35。

 


34.龍欽•冉江•赤美•宇色(Gyalwa Longchen Rabjam,Trime Oser,1308-1369),也就是著名的龍欽巴(Longchenpa),寧瑪派最重要的上師。他所著的《七寶藏》(Seven Treasuries)闡釋了“九乘”(the nine vehicles),尤其針對大圓滿作了詳細說明。

 


35.龍欽巴所著之《如意寶藏》(Wish-Granting Treasury)說明了這十六種修持佛法必須避免的情況。


使你遠離佛法的八種亂境是:(1)極為受到五毒的困擾;(2)極為愚癡,因此很容易被不良的朋友帶入歧途;(3)落入邪門外道;(4)即使對佛法有些興趣,卻因為怠惰而散漫;(5)過著錯誤的生活方式,受到惡業的影響;(6)受到他人的奴役或控制;(7)為了世俗的因素而修持佛法——只是為了免於危險,或恐懼你可能會缺乏食物或其他的基本需求;以及(8)為了獲得財富或名聲而去修持類似佛法的假佛法。

 


限制你的天生潛能去獲致解脫的八種惡習是:(1)被家庭、財富和職業所束縛,因而沒有閒暇去修持佛法;(2)具有非常邪惡的本性,使你的行為墮落,因此即使你遇到一位上師,也很難使你的心轉向佛法;(3)對輪迴的痛苦沒有恐懼,因此沒有看破輪迴,或沒有從輪迴中解脫的決心;(4)缺乏信心,因此沒有遇見上師和接受教法的傾向;(5)以從事負面的行為為樂,對此毫無內疚悔恨,因而背離佛法;(6)對佛法沒有興趣,如同狗沒有興趣吃草,因此無法生起任何正面的品質;(7)違犯了別解脫戒和大乘的戒律,因此除了墮入惡趣(輪迴的下三道)之外,無處可去;在下三道之中,沒有閒暇修持佛法;以及(8)已經進入殊勝的金剛乘的道路,卻違背了與上師和金剛兄弟姊妹之間的三昧耶戒,因而遠離了獲致解脫的天生潛能。

 


如果你具足十暇八滿,同時避免了這十六種額外的情況,你將免於修行的任何障礙,並且獲致證悟。擁有這個殊勝難得的人身,如同擁有一艘裝備完善、可以渡過汪洋、前往金銀島的船隻。寂天大師在《入菩薩行論》中說:
乘著人身之船
越過煩惱之海

 


你獲得這個殊勝難得的人身,並非偶然。它是你在過去一個生世,曾經聽聞佛陀的名號、曾經皈依佛、累積善業,以及生起一些智慧的結果。你不一定再度獲得這艘船隻。如果你在今生沒有修持佛法,你肯定不會在來世獲得人身。因此,忽視這樣的機會非常愚蠢。不要白白浪費這個人身,要日日夜夜地修行。

 


“十滿”的第一滿,即是投生為人。想一想在輪迴中眾生的數量。讓我們用簡單的比較方式來加以說明。如果地獄道眾生的數量如同地球表面的灰塵,餓鬼道眾生的數量將如同恒河中的沙礫;畜牲道眾生的數量將如同一大桶西藏啤酒36中的小米;阿修羅道眾生的數量將如同一場暴風雪中的雪花。人道和天道眾生數量,則如同一根手指上的灰塵。而且,人道眾生數量遠比天道眾生的數量來得少——人道眾生的數量寥若晨星。
 

 

 

36.用發酵的小米釀造。


從你投生為人的機率來看,你就能夠輕易地了解這樣的機會多麼微小:你不只出生在一個有佛法的地方,你也對佛法感興趣——而你真的把佛法付諸實修的機會就更微小了。那是非常稀有的。看看有興趣修持佛法的人是多麼少。看看這個世界上有多少國家,以及在多少國家之中,佛法是一個活生生的傳統。即使在這樣的一個國家裡,有多少人被啟發去修行;在這些從事修行的人中,有多少人的修行會有成果?大多數人把生命虛度在毫無意義、自私自利、沒有價值的活動之上。
你或許會想:“在五十歲之前,我將繼續從事凡俗的活動,等到我五十歲,我將致力修持佛法。”如此的想法顯示了你欠缺洞察力,忽略了死亡將毫無預警地到來的事實。如俗話所說的:
死期不確定;
死因不可預測。

 


今晚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有多少會在黎明到來之前死去?擁有一個人身,如同擁有巨大的財富;我們應該立刻使用這個人身。此時此刻即是修持佛法的時機。嘉瑟•東美說:
不在秋天為冬天做準備的人
被認為是一個傻子。
我們死亡時,
佛法將幫助我們,
我們知道死亡是確定的——
因此不在此時修持佛法,
是非常愚笨的。

 


每一天提醒自己,如果你不聞、思、修教法,不念誦祈願文和咒語,在死亡時,你將無依無靠。死亡是確定的。如果你等到死亡降臨時才開始修行,那就太遲了。

 


想一想你為什麼修行。為了無病長壽,或增加財富和影響力而去修行,是狹小的目標。你要為了自己和他人從輪迴痛苦中解脫而修行。
為了徹底了解修持佛法的必要,去了解輪迴痛苦的程度是重要的。在六道輪迴之中,下從地獄道,上至天道,除了痛苦之外,沒有別的。據說,輪迴充滿了三種痛苦:苦上之苦(即“苦苦”,suffering upon suffering)、變動無常的痛苦(即“壞苦”,suffering of change),以及五蘊聚合、無所不在的苦(即“行苦”,all-pervasive suffering of the composite)。
下三道主要受到“苦苦”的折磨;“苦苦”是指永無止盡的痛苦循環,一個痛苦之上有另一個痛苦:地獄道的炎熱與冰寒;餓鬼道的飢渴;以及畜牲道的心理黑暗、愚癡和恐懼。

 


上三道(或三善道、三善趣)特別容易遭受“壞苦”。在人道之中,有四種根本的痛苦:生、老、病、死。這四種輪迴之流,力量強大到足以把我們帶走——我們束手無策,完全無法逆轉它們的流勢。除此之外,當我們得不到想要的東西,不論是食物、衣服、財富或影響力,我們痛苦;當我們得到不想要的事物,例如批評、肉體的疾病或令人不悅的情況,我們感到痛苦;當我們無法和所愛的人廝守,我們痛苦;當我們必須和不喜歡的人在一起,我們感到痛苦。在自我中心地追求快樂時,大多數人犯下了惡業。不幸的是,這些只製造更多的痛苦和迷惑。阿修羅道的眾生飽受爭鬥和忌妒之苦。至於天道的眾生,在他們充滿喜樂和享受的壽命終止時,他們嚐到變動的痛苦,並再度墮入下三道。
無色界的眾生面臨“行苦”。無色界的眾生住於甚深的、充滿大樂的禪思狀態之中,一旦促成這種寧靜狀態的善業耗盡時,他們將再度承受輪迴的痛苦。他們尚未盡除無明,因此尚未根除五毒。

 


當諸佛用全知之眼看著輪迴時,他們不把輪迴視為一個有趣的處所。他們敏銳地覺察到眾生的痛苦有多麼劇烈,眾生如此努力去追去短暫的目標是多麼沒有意義。重要的是,我們要愈來愈清晰地相信,無上證悟是唯一值得去達成的目標。

 


觀修輪迴的痛苦,將使你自然而然地生起從輪迴中解脫的強烈願望。與其毫無意義的浪費精力,你將專心一意地修持佛法。
即使去聽聞教法,也是一件非常稀罕的事情,只會在數劫中發生一次。你現在接觸佛法,不只是巧合。它是你過去善業的結果。這樣的機會不應該被浪費。如果你的心與佛法相契合,你將不會經歷任何難題,但如果你不斷專注於凡俗的追求,你的問題將會增加,而且一無所成。龍欽•冉江說:
我們的活動如同孩童的遊戲。

 


如果我們從事活動,它們就不會終止;
如果我們停下了,它們就會結束。


看破輪迴而想從中解脫的決心,乃是一切佛法修行的基礎。除非你清楚的決定要離棄輪迴,否則不論你念誦了多少祈願文、從事了多少禪修、閉關了多少年,都是枉然。你或許擁有長壽的人生,但它將沒有價值。你或許累積了大量的財富,但它將毫無意義。唯一真正值得去做的,即是漸漸地趨近證悟,遠離輪迴。仔細思量這一點。

 


觀修死亡和輪迴的痛苦,你將不會想要把任何時間浪費在毫無意義、令人分心的事物之上,例如努力致富、擊敗敵人,或把人生投注在保護和促進你所執著的人的利益之上。你將只想修持佛法。


一個臥床的病人只想恢復健康,不希望一直生病。同樣的,一個渴望脫離輪迴痛苦的修行者,將善用所有能夠達到這個目標的方法,例如皈依、生起為了其他眾生而獲致證悟的菩提心、行善等,並時時懷著從輪迴中解脫的堅定決心。

 


偶爾希望你能夠從輪迴中解脫是不夠的。從輪迴中解脫的這個想法,必須夜以繼日地充滿在你的思維之流裡。一個被囚禁在監獄中的犯人,總是想著各種不同離開監獄的方法——如何能夠翻越圍牆,要求有權有勢的人居中斡旋,或用錢賄賂某一個人。因此,你也要了解輪迴的痛苦與過患,懷著深刻的出離心,不斷地思維獲得解脫的方法。

 


過去一些偉大的上師在思量人身稀有難得時,他們甚至不想睡覺;他們無法忍受浪費一分一秒。他們把全副心力投注於修行。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時,他教導四聖諦。第一聖諦是苦諦,我們應該認清有痛苦。第二聖諦是集諦,痛苦有一個起因,我們必須放棄這個起因。這個痛苦的起因是負面的情緒或煩惱。雖然諸如此類的心的障蔽狀態有許多種,但貪、嗔、痴37、慢、妒是五種主要的障蔽。第三聖諦是道諦,有一條道路可以帶領眾生遠離痛苦,因此眾生必須遵循這條道路。第四聖諦是滅諦,即痛苦可以被止息。透過這四聖諦,釋迦牟尼佛激勵我們放棄俗務,努力從輪迴中解脫。

 


37.痴(無明)包括:(a)基本的無明,沒有認識本初明覺和現象之空性;(b)一種愚鈍的心理狀態,主要是缺乏辨別何者當為、何者當舍,才能夠從輪迴中解脫的洞察力;(c)疑慮,對因果法則、前世和來生的存在等等有所懷疑。(d)障蔽的見地,相信五蘊形成一個自我,相信現像有一個真實的、本俱的和獨立的存在等等。

 


在尋找脫離輪迴的方法時,第一個步驟是去聽聞教法——解釋如何脫離輪迴的教法。釋迦牟尼佛說,除了獲得這些珍貴殊勝的知識之外,光是聽聞佛法被傳授的聲音——即使是召集大眾前來聽聞教法的鑼聲和螺聲——也具有不可思議的加持和利益,能夠使眾生免於墮入下三道。透過聽聞教法,即使是那些缺乏五根而無法徹底了解教法意義的人,至少將得到些許了解佛法之功德。即使是一個如何修持佛法的一般概念,都已是珍貴殊勝的了。

 


第二個步驟是去思考你所聽聞的教法,試著去發現其中的精義。檢視你的心,去看看它是否真的如教法所描述的,以及你是否能夠專注於一個禪修的對境。

 


第三個步驟是,一旦你對佛法的精義有了清晰的概念,你必須透過內在覺受來了解佛法的意義,把它融合成為你的一部分。那就叫做禪修。
當你遵循這三個步驟,修行的品質將自然而然的生起,你也將了解教法的真諦。這些品質將自然地盛放,因為你內在的佛性被揭露出來了。所有眾生都具有佛性或如來藏,卻被障蔽所掩蓋,如同黃金被埋藏在土地之下。當你聞、思、修佛法時,你將能體現所有本俱的佛性品質。當一片田野被細心地整理、播下種子,具備所有的有利條件,例如溫度、濕度和暖度,種子將發芽,生長成為作物。

 


佛法經典包含了許多甚深、詳細的教法。它們涵蓋了各種主題,例如五種傳統的科學38。然而,許多人無法詳細地聞、思、修行所有這些法典。但在這本法典之中,所有教法之精髓都毫不保留地被呈現出來,並且以教導一個菩薩應該如何修行的形式來傳達。


38.即五明:醫藥(醫方明)、邏輯(因明)、語言(聲明)、工藝(工巧明)和玄學(內明)。
運用這些教導,全心全意地修行。一再地思考教法的意義,竭盡所能地加以實修。最後,你可能會希望前往僻靜的山間閉關,深刻地觀修這些教法。


俗話說,儘管困難,但沒有什麼是無法熟能生巧的。如果你持續修持這些教法,一定會有所成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arsighte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